两岸军事对峙期间,本地处于对敌斗争最前线。当年的前线人民公社民兵师是响当当的全国民兵模范单位。前线民兵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站岗放哨,配合解放军守卫海防。30多年的坚持,一万多个日日夜夜,从没有怠懈。“一直到了上世纪80年代,禾山镇原有民兵哨所18个,分布在胡里山到墩上的海岸线。胡里山哨所、曾厝垵1号哨所、2号哨所、塔头哨所、黄厝哨所、前埔哨所、岭兜哨所、何厝哨所、下保哨所、黄隅头哨所、泥金二级哨所、浦口哨所、凤头哨所、下边哨所、仑后二级哨所、钟宅哨所、墩上哨所、前哨盐场哨所。每个哨所配置男基干民兵16人,(何厝配置女民兵45人),56式步枪16支,每人子弹10发。常年设置武装,始终处于一级战备状态。白天上下午各1人站岗瞭望,晚上16位民兵全副武装全部进入哨所值勤,每岗2人。”(见《禾山镇志》)
浦口海边的哨所
浦口海边的哨所,有点城墙的味道(2012)
最著名的莫过于何厝女排的“英雄哨所”
上世纪那段时间,“深挖洞、广积粮”的口号深入人心,除了更早些就挖好建好的防空洞、防炮洞之外,在本地的山体中,还挖了一些坑道,按照当时的想法,是为了战时屯兵用的。
如今还能看得到的有金山、圆山、高崎、石头皮山的坑道。
金山的坑道在山体中呈Y字形,东、北、南方向共有3个出口,1958年炮战期间,这里曾经是野战医院的临时场所之一,60年代初,还曾经是后坑大队备用的疏散掩蔽场所。
圆山坑道建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一个地下坑道式军事设施。其作用是平时用于囤积战备物资,战时用于隐蔽部队和阵地突击。坑道位于圆山山腰,在山体的东向、西向各开一个口,在北向开2个洞口,一共4个洞口。开在山腰的洞口,引道都很长,足有二三十米,两侧像是在山体上硬切下来一样,成为陡峭的崖壁。圆山地质多为岩石,坑道内的洞体,大多不用经过特意修饰,保持着初挖时的状态。倒是地上铺上了水泥,顶上安装了照明的电灯,方便行走。路面近墙体处留有小明沟,用于排水。整个坑道的长度约有1000米。假如稍加改造整修,用于避难或者人民防空,将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
圆山坑道西洞口
圆山坑道北洞口
圆山坑道北洞口
圆山坑道洞口
高崎海堤观景亭下也有坑道,这就鲜有人知。
上世纪50年代初,厦门高集海堤竣工时,为永志厦门军民跨海筑堤的创举,海堤工程指挥部在高集海堤高崎端的北侧小山坡立了座纪念碑,拆掉小山头顶上原日军所建的二层炮楼改建为一座观景亭,当地人称为“六角亭”。半个多世纪以来,矗立于堤头朱德委员题词的“移山填海”纪念碑,被厦门人民誉为“海堤精神”的历史见证。
高崎海堤观景亭坑道的入口处
上世纪60年代备战期间,为守护交通要道和海堤需要,解放军在高崎海堤观景亭处小山头地下,挖建了一个战备地道,现还有部分主体保存完整。这个战备地道由钢筋水泥砌成,非常坚固,宽约1.5米,高2米左右。地道入口朝东,与民居相距不到2米。地道通往西有上百米长,出口连接的是海岸边原国民党开挖的战壕遗址,出口处因海堤建设需要早已被填埋掉。地道中点大概接近处于观景亭地下,从地道中点处往南还有一段五、六十米长地道,出口连接的是高崎堤头边一座小碉堡,仅有2个面向东南、西南的小射击孔。小碉堡早就已被石头水泥裹了起来。曾经的岁月之战备地道,如今入口处也早已被水泥封住多年了,鲜为人知。
60年代,在石头皮山中挖有储存粮食的巨洞,因为建造时间是1969年,所以代号为“693”。693坑道留有3个洞口,2个向南,一个向北。这是几个坑道中至今还在使用的一个。
塘边石头皮山下的“693”坑道东南口
马峰山下面海的一侧,一个废弃的坑道口
50年代,面对海峡对岸“反攻大陆”的叫嚣,本地沿海挖了许多作战用的壕沟,称战壕。壕沟有二种,一种是宽大的“反坦克沟”,从虎仔山向东塔埔方向,向东北高林方向,向北汤屿方向,向南何厝岭兜方向作辐射状展开。这种壕沟实在太大了,宽度至少有4、5米,深2米左右,据说,当时的坦克是无法跨越这样的深沟,可以有效防御敌人坦克,战备时又可以通行战车,隐蔽性很好。山头阵地上更多的是步兵作战用的战壕,如今在金山、圆山、虎仔山都还有残留。
东宅社后宽大的防坦克壕沟(2011)
金山上的战壕
金山上的战壕
圆山上的战壕
圆山上的战壕
虎仔山东麓的战壕几乎被树木掩盖
小东山社后壁山上的战壕(2016)
和平的阳光普照大地,湖里已然是高颜值的海上花园“新客厅”。哨所、坑道、战壕却还在提醒人们,这里曾经是战地这里曾经是最前线,战争的乌云并非永不再来。
人们啊,请珍爱和平!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