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记」

寻找厦门科举“巨”族


厦门,总让人觉得在沉甸甸的历史中缺点文化的元素,殊不知,这块土地却是彻底的朱子过化之地。南宋绍兴二十三年,年仅二十四岁,刚刚考中进士的朱熹,仕途的第一站便在同安;绍熙元年,六十一岁的朱熹重返闽南,担任漳州知州。朱熹理学人生的头尾,在同安萌发,在漳州实践,这也使得由同安和来自漳州的海沧组合而成的厦门,成了最彻底的朱子理学传承之地,如后世的林希元、洪朝选、周一阳等理学名家,便是其衣钵继承者。

同安孔庙

然而,在朱熹之前,厦门地区并非野蛮至极,相反的,竟是风土文物盛极一时,这让同安县、漳州府海滨邹鲁的称谓从朱熹算起的论调颇显尴尬。求同存异,朱熹在厦门地区的文化经营,最大的效果是将文化由局部昌盛普及至全民知礼、向善,朱熹以前厦门地区的文化现象与其说是一县一府的荣光,不如说是少数家族的风光。

正因为如此,才有林希元对同安望族的描述,“同昔有南陈北薛,东黄西石之称”,而海沧的部分,则是漳州府县志所说的“青礁,宋时科举最盛,颜苏二姓宅焉”,在这些家族中,“东黄”源自初唐,“南陈北薛”来自中唐,“西石”为晚唐,“青礁颜苏”则溯源至北宋,而未被提及的同安芦山苏氏则来自晚唐,他们共同构成了厦门地区最古老最绚烂的科举氏族文化。

朱熹于同安的铜鱼石刻

回归今日的行政区划,来自厦门岛的“南陈北薛”,翔安的“东黄”,集美的“西石”,海沧的“颜苏”,以及同安的“苏姓”,谁才是厦门地区最强大的科举家族?且听细细道来。

一、紫云衍派金柄黄氏

黄氏在族谱世系记载的延续方面堪称厦门诸姓之最,而其中最为古老者当属翔安金柄黄氏。金柄黄氏始祖黄肇纶为紫云黄氏始祖黄守恭第四子,出生于唐总章二年,该年陈政奉命入闽平定“蛮獠啸乱”;于唐垂拱二年开基金柄,该年陈元光向唐朝廷奏请设立漳州郡,或许这只是个美丽的巧合,但也说明了金柄黄氏的古老与历史沉淀的深厚。

翔安金柄黄氏大宗祠,吕瑞哲拍摄

金柄黄氏除了有名望之外,子孙也特别旺,据说,东黄共产生24位进士,其中5位在朝任职,4位知府,3位知州,6位知县,6名卿士,或许是太过久远,同安县志已经把他们忘记了,另外从金柄分支而出的黄氏在今日达到七十多万之众,想必这就是传说的地灵人杰,地生人、人生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吧。

从光绪《同安县志》查阅到的金柄进士计有两人,分别为绍兴二十七年的黄万顷和万历五年的黄文炳,或许从金柄迁出者金榜题名者无数,但就金柄而言,科举考试方面可能不太出彩。

二、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公园

都说厦门岛历史短,却不曾想流传至今的同安风流故事厦门岛竟然占有一席之地,执其牛耳者非南陈北薛莫属。

世间盛传的南陈乃漳州南院陈夷则,然而根据泉州出土的《唐许氏故陈夫人墓志》描述,首迁嘉禾里(时称新城)的陈氏却是福唐人陈僖,陈僖父亲为长乐令,儿子为番禺县丞,长孙为婺源县令,而其本身“发川为田,垦原为园...家丰业厚,又为清源之最”,如此身家,陈僖家族也称得上是“衣冠陈氏族”。

至于南薛,因无出土的佐证资料,确实无法确定这个薛是福建第一位进士薛令之,还是不知姓名的薛令之孙,亦或薛令之后裔、时任龙溪县尉的薛沙,总之北薛应该是和薛令之有关的某个人物,他也应该是个风度翩翩的学士,开启了嘉禾里的读书风气,这才能成就“桃李薛公园”的美誉。

南陈北薛所处年代过于久远,加之厦门岛幅员窄小偏居海上,在封建时代算不上是好居所,因此在后续的科举方面有点名不符实,甚至在表现上还不如金门岛,反而说到同安陈氏在科举方面的荣光,还得首推金门阳翟。

整个厦门岛,共有三位南宋薛姓进士,分别为薛舜俞、薛舜庸、薛梦纪,前二者是兄弟,后二者是父子关系。陈姓进士共计七名,明确为南陈后裔者为南宋进士陈敦仁,其他主要来自官山和殿前,如庆元二年的陈洽、洪武二十七年的陈福山、万历二十九年的陈士兰、万历四十一年的陈沃心、康熙三十九年的陈大宾、光绪二十一年的陈纲等。

黄、陈、薛氏进士芳名

三、开闽石氏第一人

在厦门的众多望族中,与唐代闽南两次较大规模的北人南迁直接相关的便有“西石”一个。

唐光启二年,王氏三兄弟随军入闽,他们本来只是王绪军中的一般将领,随着起义军粮草紧缺及内部猜忌的盛行,最终三兄弟在同安北辰山通过一番谋划成功获得整个起义军的领导权,之后在泉州人的夹道欢迎下攻下泉州并成功在福建立足。

作为同期入闽,可能是王氏军中一员的石螽扈便因此选择在同安定居,他先居苎溪,后迁鹤浦,从此开启了石氏落户福建的序幕,据说太平天国的石达开也是他的后裔。

在同安科举史上,并没有所谓的四大望族,真正能谈得上科举巨族者,只有鹤浦石氏和芦山苏氏,其他家族与之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而二姓对同安县进士总数的贡献度和比例也高达15%以上。

北宋时同安的进士大致上就是在石、苏和金门阳翟陈氏之间交替产生,宋景祐元年,石选以特奏名取得功名后,过了八年其堂弟石仲甫首中进士,最厉害的是再过七年石氏的石遵、石赓、石仲攸三人竞在宋皇祐元年同时登榜,这种奇迹真的可以比拼苏洵父子三人。以后石选子石亘、孙石㦥,石赓侄石邻,以及石倪、石起宗等也榜上有名,石锐之、石侁则为特奏名,如此前前后后共计十二人,如此成绩,西石之名诚不我欺也。

石氏进士芳名

四、开闽功臣芦山衍派

与西石类似,芦山苏氏也同样源自唐末开闽时期。

所不同的是,庐山派始祖苏益祖籍光州固始,与王潮三兄弟属同乡,而石螽扈祖籍安徽寿州与王绪同党,因此,我们大胆猜测苏益相对石螽扈,可能更贴近王氏,甚至是王氏的死党之一。当王潮据有泉州,并担任泉州刺史时,苏益为泉州押卫都统使,后任泉州都统领军使。

苏益的儿子,苏光诲在王氏失国后,跟随留从效南征北战,成为其心腹,并因功官至漳州刺史,可见这支苏氏在当时的地位之高。进入宋代后,苏光诲因平盗有功,宋太宗封其为左屯卫将军,从此再次开启神一般的苏氏奇迹,而芦山苏氏也因此成了闽南苏氏重要祖源之一。只是,令人觉得意外的是,为何后人多番提及南陈北薛和东黄西石,却把同安县城内的苏氏遗漏,真心是个疑问,或许是因为这支苏氏各处分衍、强大到没有朋友的缘故?

同安文庙内苏公祠

芦山苏氏在科举方面的成就应从苏仲昌说起,他在北宋天圣二年特奏名后,似乎开启了潘多拉之盒,一发不可收拾了。五年后,其子苏庆民进士及第,苏庆民即苏绅,同安科学家、宰相苏颂的父亲,紧接着苏绅的兄弟苏缄、苏紘、苏结接二连三考上进士,这不禁让人由衷佩服苏仲昌的教育能力。

宋庆历二年,苏颂也考上了进士,他这家庭背景确实了得,苏颂之后,其弟苏衮也紧随其后,然后就轮到苏颂的儿子苏駧、侄子苏遇、孙子苏象先、后代苏天民和苏汉,如此源源不断十二人实在让人眼花缭乱,苏家也因此成了今日同安,乃至厦门宣传古老历史不可错过的世家之一。

苏氏进士芳名

五、颜氏科举清漳第一

以往,凡是提到厦门的历史与文化,几乎所有人都只停留在旧属同安县的部分,完全把漳属的海沧忘的一干二净。也难怪,海沧进入公众视野,也不过是在他从一镇之地升为厦门六区之一后开始。

海沧的人文之盛,按漳州地方志的说法,因文字缺乏记载而难以还原,但即使如此,她依然可以凭借宋代强大的科举实力而成为“清漳科举最盛”之地。

青礁颜氏家庙

海沧从宋代延续至今的家族首推青礁颜氏,其始祖为北宋时期蔡襄的好友颜慥,二人是学生时代的读书伙伴,只是蔡襄仕途一帆风顺,而颜慥却屡试不第,于是,当蔡襄在漳州秩满离漳后,失去知己的颜慥也随之卸任在漳州青礁隐居,仅以修学耕读为乐。

海沧,乃至其所在的九龙江口,所焕发的文风,大概就是从颜慥开始,但颜氏在科举方面开始崭露头角则是从颜慥第五世孙开始。

颜氏五世按颜氏族谱记载共有十二人,他们的名字非常有意思,在儒家元素方面尽显风采,第一类如颜唐臣、颜舜臣、颜虞臣,第二类如颜师鲁、颜师邹、颜师孟、颜师义、颜师斐、颜师幹,第三类如颜大勳、颜大猷。这三类人,不仅在科举上饶有成就,还都是保生大帝信仰发扬光大过程的功勋人物,如颜舜臣开创东庙塑吴真人像,颜师鲁向大宋奏请立庙,颜唐臣倡议重修东宫,并让外孙杨志写下了流传至今存世最古的《慈济宫碑》。

青礁颜氏分房宗祠

这三类人中,每类均有科举及第者,如颜大猷、颜赟同为特奏名;职位最高者为进士颜师鲁,其祖孙三代两尚书,荣耀至极为海沧之冠,只是早年师鲁一家已搬迁至漳州,就算不把他们计算在青礁进士一列,青礁颜氏仍然足够闪耀;青礁最强进士家族当属颜唐臣一家,共计十四人上榜。

颜唐臣是居住在青礁的颜氏第一位进士,三个儿子颇有才气,人称“三敏”,敏德为进士,敏若、敏则为特奏名。而敏德的儿子颜幾为特奏名,孙子颜纯为进士;敏若子颜戴进士及第,孙子公兖蒙荫补兴县知县,御敌有功,曾孙颜贡特奏名;敏则子颜质、孙颜复之皆进士。从唐臣算起,祖孙三代皆有进士、特奏名,甚至唐臣的三个女婿、外孙也都是进士之选,可见其家族当时之风光,恐怕整个闽南都无可匹敌。

颜氏进士芳名

从以上厦门地区六大望族的科举历史成就看,集美石氏、同安苏氏、海沧颜氏在人数规模上最为显耀,在不计算特奏名的情况下,苏氏以十一名进士位列第一,次为石氏九名,再次为颜氏八名;如包含特奏名,则颜氏以十四名为第一,苏氏和石氏各以十二名并列第二;以时代分,苏氏和石氏盛于北宋,而颜氏南宋最风光,此三族均堪称为厦门地区科举巨族。

(备注:以村看,颜氏只是当时青礁的诸姓氏之一,此外还有苏、郑、陈、余等姓氏,在科举方面也同样出彩,这才有青礁科举为清漳最盛的说法)


参考资料:

1.光绪版《同安县志》

2.同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同安县志.北京:中华书局.2000

3.崇祯版《海澄县志》

4.乾隆版《海澄县志》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2 宫庙古龙柱

石雕龙柱从古代延传至今,并未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褪色,被视为一种尊贵、祥瑞的符号,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湖里掌故之191 猪巢鸡巢

本地原本是农耕社会,家禽家畜是农民赖于生存的宝贝。汉字的“家”字,宝盖头下面一只豕(shi)——家里有一头猪。普通话表示圈养这些家禽家畜的地方......

湖里掌故之190 敬字亭与奉茶摊

旧时代文人相互组织惜字会、敬字社等,主要的活动也是搜集字纸集中焚烧。较为讲究者,字纸成灰后依然敬惜,集中在坛子里专门存放,过一段时间选一个吉日,开坛祭祀发明文字的仓颉后,送到溪流随水而去。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