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军事对峙期间,厦岛东部是炮击金门的战场,这里留下许多相关的地名。其中,常见有“四门炮”。
成建制的炮兵连队有4门火炮,“八二三“炮战初期,部队的火炮阵地大多是临时性的,就地挖掘炮坑。三面用沙包垒起来就成了”炮坞“,过了几年,逐步被水泥、石块建造的坚固的炮坞所替代。4个火炮的炮坞连同指挥的连部,这样5个工事是一个炮兵连阵地的标配。”四门炮“就这样叫开了。
赤坡山“四门炮”,这里位于虎仔山西麓,远离村社,相思树密布,炮战的时候,虎仔山是天然的屏障,遮挡了金门的视线,做为火炮阵地再合适不过了。从龙湫亭要去石村、泥窟,那时候要走小路(牛车路)经过“四门炮”,这个地名为众人所熟悉。
位于软件园大门对面的赤坡山当年是火炮阵地
东宅海边,鸡山下的“四门炮”。鸡山不高,却突出于海边,并掩护着身后的火炮阵地。用水泥和石条修筑的炮坞显得十分坚固,还有几分神秘。
鸡山下的炮坞坚固还有点神秘
鸡山下的炮坞坚固还有点神秘
祥店农科所边上的“四门炮”,此处阵地位置离前沿稍微远了,所以并不依托山体遮挡金门的视线,阵地在一片红土埔地上,离厦门三中校园(后来是禾山中学)也就100米左右。三中在1958年9月6日遭遇金门国民党军炮击,造成5死9伤的惨案,史称“九六惨案”。之后,三中撤离祥店校区,转到塘边校区,此处校园一时空置,所以火炮阵地设在边上并无顾忌。炮战过后,炮坞荒废了。战争过后是和平。边上逐渐建起了前线公社农科所、公社敬老院福利院,禾山中学也复办了。鲜有人知道,在一片祥和的围墙里曾经是“四门炮”的阵地。
禾山公社福利院边上就是“四门炮”的位置,当年拍摄的时候福利院也拆了(2015)
前村双巷石山下的“四门炮”,保存得最好,可以看出水泥浇筑和巨大石条砌成的炮坞,直到今日依旧是国防设施,妥妥地受到保护。当地人还清楚地记得哪一个是一炮、二炮,哪一个是三炮、四炮,他们当中不乏当年在炮阵地上参加炮击金门的民兵。
前村,高楼边上的炮坞,战争与和平
前村“四门炮”之一
前村“四门炮”——国防工程,严禁破坏!
林边社东北向,今金安社区后侧原本是一片红土坡,叫“林边脊仔”,红土坡的北面,是“八二三”炮战时的火炮阵地,村民也是称为“四门炮”。这个位置有红土坡的遮挡,对岸也是无法直接观察到。不过,那时候是炮战初期,炮阵地的炮坞只是在坡地上就着坡势挖一个半沉式的跑位,三面用沙包、乱石堆起来,前面留一个炮管可以伸出去的洞。炮位上面用粗大的圆木覆盖,再垒上沙包,形成炮坞。这样的炮坞比较简陋,开炮时或者对面的炮火轰击到的时候,顶上沙土沙沙的掉落,巨大的震动使得沙包和乱石都会松动。所以每次炮击之后的空隙,都要抓紧时间进行抢修。林边23个民兵,在炮战中不怕牺牲,参加了移动火炮,搬运炮弹,抢修工事等等,被誉为“23勇士”。这个炮阵地在炮战过后就废弃了,人们也逐渐忘记了。
但是,凡是当年的亲历者,火光、声响、震动,炮战的体验在眼睛在耳朵在身体的感受叠加在一起,成了心中永远的烙印。
值此“八二三”炮战65周年之际,仅作此文,以示不能忘却的记忆。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