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嵌集》卷一“黑水沟”载,“大海洪波,实分顺逆。凡适他国,悉循势以行。惟台与厦藏岸七百里,号曰横洋,中有黑水沟,色如墨,曰黑洋,广百余里,惊涛鼎沸,势若连山,险冠诸海。或言顺流而东,则爲弱水。虽无可考证,然自来浮去之舟,无一还者,盖亦有足信焉。”

过去常说,唐山过台湾,十去九丧,指的便是横亘于澎湖与台湾之间的黑水沟的凶险可怕。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不尽然,或是清代渡船质量不足,或是清朝有意夸大危害的冲击力以从精神上阻止闽人东渡。因为,早在明朝末年,从福建南部跨越黑水沟,去往台湾南部捕鱼的行动,已经相当频繁化了,难道是他们不怕海浪,为了捕鱼视生命如草芥?显然不是,走海三分命,渡台对于福建人来说,也只是其一选择,并无特别之处。

《热兰遮城日志》便给了相当的例证。

如崇祯五年,阳历12月4日下午,有38艘渔夫的帆船载着盐和渔网到达大员;12月5日,又有20艘抵达;12月7日,计有45艘;12月8日,8艘;12月9日,14艘;12月10日至14日,4艘;12月17日,1艘...

如此短短半个月,经大员港过渡而被荷兰人记录的中国渔船便达到130艘之多,显然这是有组织有完备流程的统一行动。甚者,这些渔民对于时局的认知也达到惊人的高度,他们在荷兰人和明官府之间游刃有余,至于针路和海性的熟悉更是毋庸置疑,毕竟亦商亦盗亦渔之间,如何切换,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至当年12月下半月,这些捕鱼的渔民则开启返程的序幕。12月18日,荷兰人派战舰前往台湾南部保护渔船;12月23日,一艘帆船载着咸鱼和购买或交易的鹿肉返回晋江安海;12月26日,两艘渔船载着咸鱼、鹿肉和苏木返回安海;12月31日,两艘渔船向荷兰人上交一千条乌鱼作为商税。

由此可知,在荷兰人的工作中,必有一项是与福建渔夫约定俗成的交易,荷兰人提供治安保护,渔夫们则按要求缴交什税,彼此互利互市,如此紧密关系,怪不得郑成功想要收回台湾,能做到说干就干,原来,民间基础已经到了这么深厚的条件储备了。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2 宫庙古龙柱

石雕龙柱从古代延传至今,并未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褪色,被视为一种尊贵、祥瑞的符号,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湖里掌故之191 猪巢鸡巢

本地原本是农耕社会,家禽家畜是农民赖于生存的宝贝。汉字的“家”字,宝盖头下面一只豕(shi)——家里有一头猪。普通话表示圈养这些家禽家畜的地方......

湖里掌故之190 敬字亭与奉茶摊

旧时代文人相互组织惜字会、敬字社等,主要的活动也是搜集字纸集中焚烧。较为讲究者,字纸成灰后依然敬惜,集中在坛子里专门存放,过一段时间选一个吉日,开坛祭祀发明文字的仓颉后,送到溪流随水而去。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