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是奇怪,大类闽南、潮汕之类的南方民系,大凡望族巨姓,必有其专有的地方保护神,神与族往往美美与共,相辅相成,神得供养,族得庇佑。

图片

△泉州开元寺塔

观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城,竟都有这样的巧合,三地各有一处名寺,早在唐代时,便与一姓氏绑定,从而成就了该姓氏千百年的昌盛,这轮回相报,着实不欺,其名曰:南普陀与厦门陈氏、南山寺与漳州陈氏、开元寺与泉州黄氏,前二者统称南院陈,后者称紫云黄,如今皆是超越省市边界的巨姓。

图片

△南普陀

南普陀寺,乾隆五十五年《普陀寺前捐廉墁地树栅碑记》称其“为鹭岛大刹,创自有唐”,乾隆五十六年《重修南普陀寺记》载“宋僧...普照寺,迨元寻废。明洪武中有僧觉光重建之...明季复毁于兵。国朝初,经靖海将军施侯重修,易名南普陀”。南普陀寺之名取自施琅,光绪十三年《重修南普陀碑记》记有更名原因,“称南者,以别夫镇海发诞之区”,该碑也道出了南普陀寺的前身“普照寺”的最初由来,“相传漳郡南山寺所祀唐太傅□八世孙讳肇,念子孙得有今日,我佛所庇也,乃建普照寺,即今地”。至民国二十年,陈氏裔孙亦秉承祖德,捐修南普陀寺,并留下了陈氏经营南普陀寺的源流,记作《厦门颖川陈氏经始南普陀寺题刻》,其文曰“南普陀者,唐之普照寺,即陈姓之祖肇公所建也”,陈肇之始末,也记载颇清,“肇公三世祖夷则公,始迁于厦岛,聚族而居,遂为陈姓发祥之地”,“肇公因建兹寺,而奉其祀于别殿,后之人追念旧劳,乃并肇公而亦祀之”。由此可知,南普陀寺始建者为陈氏入厦三世陈肇,而陈氏亦为今日厦门岛,乃至厦门市第一大姓,嘉禾陈氏为其最大一支。

图片

△南山寺

图片

△陈太傅祠

诚如《重修南普陀碑记》所说,陈肇的八世祖,附祀于漳郡南山寺的唐太傅,或许正是陈肇捐建南普陀寺的学习范例。光绪《漳州府志》卷四十寺院之“南山寺”,称南山寺为“唐太傅邕建”,寺内“又有太傅祠,祀陈邕”。乾隆《龙溪县志》卷十一古迹志“南山报劬崇福禅寺”,称南山寺“初名报劬院,后改崇福,郡守章大任扁曰‘南州法崛’,明称南山寺”。光绪《漳州府志》卷四十八纪遗上之“南山寺”,补充道“按碑记,为唐太傅忠顺王陈邕所建,裔孙陈洪进仲子文颢重建”,此句之后更有陈邕之女剪发出家故事及嘉禾陈氏以陈邕为祖的记载。与之相得印证者,尚有备注道,“野老传,少年时,寺僧祭太傅,陈姓子孙往祭毕,僧每人各奉鞋袜。缘太傅置有鞋袜租以待子孙,今租为僧所废,近年陈之孙子与僧较,僧乃重兴太傅祠,岁每祭,复延陈族吃斋而陈族有发科登第者,于此处挂扁竖旗云”。于是乎,陈邕后裔便以“南院”为宗族名号,南院陈也因此成为与开漳陈相并列的漳州陈氏巨族。

图片

△开元寺桑莲古迹

与陈太傅舍宅为寺传说所不同,泉州开元寺的始建则是板上钉钉的。唐乾宁四年,黄滔所撰《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载,“寺有记,亡之矣。垂拱三年,郡儒黄守恭宅桑树吐白莲花,舍为莲花道场,后三年,升为兴教寺,复为龙兴寺。逮元宗之流圣仪也,卜胜无以甲兹,遂为开元寺焉”,碑中又记有传说,“尝有紫云覆寺至地,至今凡草不生其庭”,如此祥瑞及善举,以至于黄守恭后裔瓜瓞绵绵,于闽南传有五安派系,皆号“紫云黄”。此外,与南山寺陈太傅祠相似,开元寺也有被紫云黄视为祖庙的黄氏檀越祠。檀越祠的存在,也使得黄氏后人多番参与开元寺及檀越祠的重建和重修,如《温陵开元寺志》载“万历甲午,赖檀越宪副黄公文炳,力白当道,尽驱诸匠,始获青氊旧物”,何乔远撰《黄居士檀樾祠记》载“及裔孙登进士、授陕西参政文炳公、文炤兄也,于万历二十四年诣郡守程公朝京,再为公建祠于戒坛之东。”此之一二,黄凤翔因作有《重修开元寺记》,文曰,“吾郡开元寺,建自垂拱间…年所多历,日就颓毁,故檀樾裔孙宪副同安黄君,斥财鸠众稍修葺之。”

图片

△开元寺紫云

如此,不禁让人嗟叹,是建寺功德荫得子孙万千,还是祖德深厚以致福报连绵,总之,从三城三寺三姓案例可知,但行善,不求报,自有天道赐福,此为闽南人千百年来传承不变的价值观,永世不变。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9 阿美

美的父亲是五通店里社人,母亲是钟宅人。1940年,阿美出生于新加坡,随父母在南洋生活。阿美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为了讨生活只好改嫁,阿美便随母姓钟。

湖里掌故之198 “珍珠亥”

坂上陈亥自小没有了父亲,家里一贫如洗,他又没读书又懒得帮做事,母亲常常怨叹说,亥仔,你长大了怎么办啊,你真是一个“害”仔。

新发现!明崇祯八年的“林氏祖碑记”出土|二三八记

2024年6月7日,有网友在柯家安兄的「走出文圃山四界看」后台留言,“你好,沧一小区有块古碑倒扣在地,请问知道来历否?”收此消息,家安兄即将之转询众海沧文友,温福来先生在第一时间寻访了沧一小区,竟无所获。众人当下只是草草讨论一阵,未曾泛起微动涟漪。

湖里掌故之197 师爷陈日铭

陈日铭(1885.5~1970.5)福州闽侯螺洲人。少时聪颖,在福州接受新式学校的教育。1910年华侨筹资修建的福建第一条铁路漳厦(嵩屿)铁路通车,陈日铭从福州赶来应聘,担任主事文书。他年纪不大,个子壮实,人称“师爷”。

钟林尾土楼记|二三七记

今海沧区钟林路所包围的区块,有一处千年古村落,名曰“钟林社”,为明初海沧十七社之一。明清时,钟林社辖有钟厝、林厝、上庵、洪厝、西店、铁灶后、钟林尾等自然村,是海沧中部曾经的巨无霸。

湖里掌故之196 耙草割柴

厦门是个孤岛,清代《厦门志》说:厦门“地窄人稠……山皆童山,束刍尺薪,皆自外来。春雨连绵,有米珠薪桂之虑焉。”(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