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章敬怀晖禅师,闽漳僧之祖也,然其籍贯几何,却似载非载,和而不同。

真寂寺@今日海沧

最早关于怀晖禅师的详细记载,来自唐宪宗朝宰相权徳舆为其所作的《故章敬寺百岩大师碑》,文中称禅宗长老百岩大师“讳怀晖,姓谢氏,东晋流寓,今为泉州人”,短短数语,便将怀晖禅师前世今生简要概括。到了宋代初期,赞宁在其所著《高僧传》中,延续了唐代关于怀晖籍贯的记录,“姓谢氏,泉州人也”。之后不久,禅宗的经典《景德传灯录》面世,作者似乎在前人基础上增加了考证,怀晖的籍贯也从州一级具体到县,“泉州同安人也,姓谢氏”。在怀晖尚未被皇帝征召入京前,同安县地尚属于泉州南安县范畴,正当怀晖闻名之际,南安县西南四乡始辟为大同场,即今漳州长泰区、厦门市、泉州金门县的前身,以此称“泉州人”,较之南安或大同,更为恰当。到五代闽国时,大同场升级为县,宋真宗朝的《景德传灯录》便可以此为据,将怀晖的籍贯更新为更具体、更完整的“泉州同安”。幸运的是,二十世纪中,从朝鲜和日本回流、现存最早的禅宗文献《祖堂集》,为我们重现了更详细的资料,其卷十四章敬载“师讳怀晖,姓谢,泉州同安县人也”,该文之末,还引用贾岛为其所作的碑铭内容,“实姓谢,称释子,名怀晖,未详字。家泉州安集里,无官品,有佛位。始丙申,终乙未”。《祖堂集》为五代泉州僧人所作,其年代距离同安立县尤近,兼有地利人和,想必更具说服力。综上所记,以各经典成书之早,撰文作者之名,或许就可以确定怀晖禅师的籍贯,即为“泉州同安县安集里”。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安集里在哪里?作为“诏入于章敬寺毗卢遮那院安置”、“诏入麟德殿赐斋推居上座”的宪宗朝国师,又是闽南一大信仰“三平祖师”的师父,怀晖禅师竟然未出现在泉州府志和同安县志的仙释章节中。一直到晋江人何乔远编撰的《闽书》问世后,《晋江县志》才将之简要引用,如此这般,不得不让人对怀晖禅师的籍贯产生好奇。

真寂寺遗址构建@今日海沧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除去各佛家经典记录的典故外,漳州各府县志对怀晖的记录更早、更多。万历癸丑《漳州府志》卷三十三方外志载,“唐怀晖禅师,淳祐志载本州谢氏子”,由此可知,其一早在宋淳祐年间的漳志便已收录怀晖资讯,其二怀晖的籍贯可能为漳州。文中又有,“初受业于同安真寂院,后隐良山,宣宗诏住京兆章敬寺”,此处所说的同安真寂院即今海沧东孚真寂寺,传唐宣宗即位前在此修行,该处记录误将下诏延请怀晖入京的宪宗写成了宣宗,但至少让我们知道怀晖是在同安县真寂院出家的。而良山,漳志又有加注到“良山,今漳浦梁山之东,与良山对峙”,然乾隆《长泰县志》则指向长泰良岗山,其卷十二杂志载“国师岩,在良岗山,由唐僧怀晖宣宗时封为国师,隐居于此”,然笔者认为良山可能为漳泉之交的良才山,民国《同安县志》卷四山川载,“文圃山下又有良才山,为唐僧怀晖置,其卧龙山上有龙山岩”,至今尚有角美良才社存在。

龙山寺@今日海沧

乾隆《长泰县志》“国师岩”又续说到“蔡如松谓五代僧儆胡所居”,结合万历癸丑《漳州府志》怀晖记录处之“夕阳山有国师岩,属泉州界”,及民国《同安县志》引《闽书》之说,“距寺(真寂寺)里许,有石方二丈,有岩号‘国师岩’,国师,僧怀晖也”,此夕阳山即真寂院所在,与长泰交界,国师岩当在此处,而长泰县志所说良岗山的国师岩,应许如蔡如松所说,源自五代僧儆胡,因两处皆在长泰附近,被后世混淆了。最关键的,“夕阳山有国师岩,属泉州界”之后,仍有后句“近三都地,今都人多为僧者,怀晖其祖也”,漳志对于怀晖的记录,隐隐间,与海沧三都颇有关联。崇祯《海澄县志》卷十五共载僧人四,除唐僧窈然(怀晖徒弟)为漳州和平里人外,皆三都人,故作者在文后特别感慨道,“唐僧怀晖,本州谢氏子;罗汉和尚,本州人;宋僧倚遇,本州人,俗姓林;本权,龙溪人;僧契珠,龙溪人,俗姓蔡,即所谓无隐禅师也”等等若干人,“以上度必澄产,第无的记,末敢遽编入,聊存之后以备考”。如此,崇祯澄志与万历癸丑漳志对于三都僧乡的描述大同小异,他们对于怀晖“本州人”是确信的,存疑的只是“三都籍”罢了。从上,以权徳舆与贾岛碑记可确知怀晖生前应为泉州大同场某乡安集里人,因当时大同场包含了长泰县所在的武德场,故后来人误将怀晖曾驻锡的国师岩和良山张冠李戴成长泰国师岩、良岗山,而把良岗山下石铭里当做怀晖的俗家所在。而实际上,怀晖在西、北游之前,先是于同安真寂寺出家,后就近于国师岩、良才山修行,该处介于漳泉、龙同之交,故其弟子多漳僧。想必,怀晖籍贯地也离真寂寺不远,如《闽书》所说,“国师僧怀晖,良才山下人也”,此亦即贾岛所说的安集里,我们只知道宋元以后真寂寺周围原属同安县地皆为积善里,至于其宋以前的称谓一概不知,确实无法还原,但结合漳州各府县志的“本州人”及各佛家经典的“泉州人”,以及笔者曾经考证的“铁长泰换银同安”,或许,安集里后来演变成原属泉州的同安积善里(今海沧北),或原属漳州的龙溪新恩里(亦即明以后的海澄三都,今海沧南),即今不漳不泉的海沧区所在。总之,不管怀晖是泉州同安人,还是漳州人,还原如今的区属,皆可加注为“今海沧人”,只是我们真的没办法再细化到街道,因为实在分不清楚了。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9 阿美

美的父亲是五通店里社人,母亲是钟宅人。1940年,阿美出生于新加坡,随父母在南洋生活。阿美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为了讨生活只好改嫁,阿美便随母姓钟。

湖里掌故之198 “珍珠亥”

坂上陈亥自小没有了父亲,家里一贫如洗,他又没读书又懒得帮做事,母亲常常怨叹说,亥仔,你长大了怎么办啊,你真是一个“害”仔。

新发现!明崇祯八年的“林氏祖碑记”出土|二三八记

2024年6月7日,有网友在柯家安兄的「走出文圃山四界看」后台留言,“你好,沧一小区有块古碑倒扣在地,请问知道来历否?”收此消息,家安兄即将之转询众海沧文友,温福来先生在第一时间寻访了沧一小区,竟无所获。众人当下只是草草讨论一阵,未曾泛起微动涟漪。

湖里掌故之197 师爷陈日铭

陈日铭(1885.5~1970.5)福州闽侯螺洲人。少时聪颖,在福州接受新式学校的教育。1910年华侨筹资修建的福建第一条铁路漳厦(嵩屿)铁路通车,陈日铭从福州赶来应聘,担任主事文书。他年纪不大,个子壮实,人称“师爷”。

钟林尾土楼记|二三七记

今海沧区钟林路所包围的区块,有一处千年古村落,名曰“钟林社”,为明初海沧十七社之一。明清时,钟林社辖有钟厝、林厝、上庵、洪厝、西店、铁灶后、钟林尾等自然村,是海沧中部曾经的巨无霸。

湖里掌故之196 耙草割柴

厦门是个孤岛,清代《厦门志》说:厦门“地窄人稠……山皆童山,束刍尺薪,皆自外来。春雨连绵,有米珠薪桂之虑焉。”(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