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人对“汰旧换新”似乎有着说不出的无奈与执着,这点在水美宫和社民房屋的修建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历史上的水美宫,香火之盛甲于三都,其重修、重建的频率也非其他宫庙所能比拟,然而,频繁的汰旧换新过程中,水美宫却不曾留下一方古碑或一件古建构件,这着实令人不解。就算是近几年的重建过程,只要宫庙建筑换新,那些前一个版本的构件也会随之不存,这也使得我们在追溯水美宫的重建、重修时间时,困难重重。而与之相似的,是钟山社民住房的批建方式,与邻近的东屿、石塘在改革开放后不断扩大里社面积不同,钟山人大多采用旧房、古厝拆除重建的方式,这当然不是社民的个人喜好,还与管事者对古迹文物不加重视和怠慢的态度有关,我们姑且把他当作是一种无法描述的传统看待,以便于解释为何水美宫的碑记无法留存至今的原因。

为了弥补硬件上的不足,笔者在广罗坊间口述资料及结合相关史料记录的基础上,将水美宫历史上的大事罗列如下,以资社民及研究者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其中的节点及年代可能存在错误,但本着信以传信的原则,还是特别记录下来,希望后来者能够去芜存菁,还原水美宫一个更详实的历史全貌。

○明成弘之际,埔尾庵初建

景泰三年,原本扼守厦门湾出洋海道的浯屿水寨内迁厦门,加之水寨及各卫所官兵日积月累的腐败滋生,九龙江口在这之后掀起了风风火火的“通番”、“贩洋”活动。另外,在成化初年,漳州官府在沿海大兴水利,也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从而使沿海人口成指数爆发。在以上内外因的刺激下,包括钟山在内的海沧海贸活动瞬间达到了高潮。钟山路头也是从此时起,成为海沧对外贸易重要的组成口岸之一,埔尾庵正是在这样的经济作用下成形的。该时期,随着蔡氏人口的增长及宗族祭祀的需要,大恩公妈庵改建为蔡氏宗祠,其社祠的角色也随着大恩公妈的迁移而转至埔尾庵,大恩公妈也因此演变成王爷信仰的组成之一,从而成为王爷信仰主要神灵的成员之一。

图3- 8 《筹海图编》中的海沧船

○明嘉靖九年,代天巡狩信仰成型

嘉靖年间的海沧,风云际会。正途方面,海沧人因熟谙水性而成为明帝国重要的特种兵库,时称“海沧兵”、“海沧打手”,专门负责战舰的驾驶和水上搏斗;私途方面,海沧人成为私下通番的中坚力量,他们驰骋于东西洋之间,不仅参与开辟了日本贸易航线,而且引进了新的西方客户佛郎机。故而,明朝也将防海、禁海和治海的试点设在了海沧,无形中促使“代天巡狩”信仰的正式成型。当然,水美宫不一定是“代天巡狩”信仰的发源原点,但他一定是“代天巡狩”信仰扩大发展的重要中转站之一。因此,以嘉靖九年的去淫祀作为水美宫的成型起点,是合情合理的。

○明万历年间,水美宫重建和成熟

经历了九到十世的财富和人口积累,钟山蔡氏在万历年间已然成长为庞然大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其中便有两个指标性的工程诞生。其一为蔡氏宗祠因蔡肇庆衣锦还乡而升级为蔡氏家庙,建筑焕然一新;其二为水美宫在经历了嘉靖末年倭寇的侵扰和破坏后,迎来了最大规模的重建,从而形成了水美宫月光点龙心、庙内修王船的建筑特色,而其主神也定型为“三府王爷”(包括了代天巡狩王爷和主司祛瘟的王爷)以及跻身漳州府主要的送王宫庙行列。

○清康熙十三年,水美宫重建

清初,为切断郑成功的补给,清朝将迁界的重心放在了大量产出和供应木炭的厦门湾周边,尤以南溪丰田、灌口湾鼎尾一带为主,海沧作为距离厦门岛最近的陆地,自然也在第一批迁界的名单中。之后,在清、郑双方来来回回的拉锯战中,海沧深受荼毒之害,以至于地上建筑无一幸存,水美宫更是如此。随着郑成功的去世及郑经的反攻失败,清军步步为营,紧逼厦门。

至康熙八年,部分百姓回迁,海沧局部地区开始出现星星点点的人烟,如京口和钟山,便是如此,到了康熙十三年,略有积累的钟山人则筹资重建了水美宫,同时也恢复了水陆北宫的后殿。只可惜,庙成没多久,郑经又卷土重来占据了闽南的大部分沿海,两军又开始对垒攻伐。至康熙十九年,清军大举进攻角美和海沧地区,全面收复海沧,从现存的水陆北宫碑记中,我们没有看到该年宫庙被毁的记录,但不能排除建筑受到破坏的可能,因为那时的人,恐怕是没有余资重修重建了。

图3- 9 水陆北宫康熙、乾隆重修碑记

○清康熙三十七年,水美宫重修

水美宫重建二十四年后,钟山社旅居印尼的某甲必丹捐银数百两重修了水美宫,同时也重建了水陆北宫的前殿,剩下的钱还增置了缘田。前者碑石已然不存,后者则被充作猪舍基石深藏于钟山社内,2000年前后被蔡永忠发现并将之献出,现重立于水陆北宫宫前。至此,水美宫便不再遭遇中断的坎坷,一直保留至今。

○清乾嘉年间,分灵白礁、鸿渐等地

据白礁村天赐东宫光绪九年(1883年)《重修天赐东宫题缘碑记》及鸿渐村《同治丁卯年重修凤山宫捐题》碑文记录,龙池地区从钟山水美宫迎请王爷香火的时间大约在乾隆、嘉庆年间,该时期霍乱、鼠疫开始肆虐,闽南百姓深受其苦,他们有的逃离故土东去台湾、南下南洋,有的坚持与瘟疫斗争,或医药救治,或香火祛瘟,各种方式互相配合,最终也确实战胜了瘟疫,得保一方安宁。

图3- 10 重修天赐东宫题缘碑记

○清嘉道年间,分灵槟城等地

据槟城辛柯蔡宗祠各方《重修水美宫碑》及湾岛《重建水美宫碑记》等记载,在清嘉庆、道光年间,钟山社蔡氏族人南渡槟城的同时也带去了水美宫的香火,他们因时就势在波罗地滑新建了“水美宫”以为祭祀之用。槟城水美宫除了深受蔡姓崇祀之外,也是当地福建人共同的信仰,该宫庙也是槟城最早的民间信仰点之一。有关水美宫民国及以前的若干状况,仅见于槟岛水美宫,故特将槟岛五方碑记摘录如下,以为研究之用。

○1929年,福仁宫始建

蔡氏家庙自光绪八年重修,至1929年已然过去了47年,虽然整个建筑整体结构还算完整,但在细节上已经不堪重负岌岌可危了。是时,整个闽南整体上还算太平,于是蔡氏家长们便商议着重修家庙。当时由龙伯负责前往南洋各埠,如英属马来亚、荷属印度等地,向诸蔡氏宗亲募缘。这次募集到的资金远超人们想象,除了足够翻新蔡氏家庙外,其实也备妥了水陆北宫的重修费用。

然而,当时的家长们在意见上产生了分歧,其一以龙伯 为代表的打算重修水陆北宫恢复旧制,其二拟就近重建新宫壮大王爷信仰。后来,在一番争执之后,采用了折中的方案,在社中新建福仁宫,寓意“福寿康宁,仁德载物”,安置即将倒塌的水陆北宫神灵,同时作为水美宫的行宫。建筑的形制采用了清末以来最流行的样式,单落祭殿加拜亭的方式,简约实用,水美宫的分香白礁天赐东宫、晋江十三施阿爷公宫、槟城湾岛水美宫也是这样的格局。

○1999年,福仁宫重建

福仁宫建成后,其所在区域很快便成了钟山社各项活动的中心,菜市场、戏台、供销社等均按序设置于此。人气的增加,也使得福仁宫本体建筑耐久性得以保证,加之袅袅不断的香火也使得建筑木构大大降低了虫蛀的风险。然而,屹立长达七十年,任何建筑都难以摆脱颓败的趋势,随着九十年代以来海沧生活区的大开发,钟山社作为生活区的组成之一,社民经济水平日趋改善,于是他们也开始筹划福仁宫的重建工作。新建的福仁宫,在规模和形制上与前代相同,只可惜旧构建并未予以保留,整体焕然一新。建成后,理事会还特地在宫前广场建了一座碑亭,兼作社民休憩之用,其碑铭全文如附。

○2001年,水美宫重建

本次重建是改革开放以来水美宫第一次系统的重建工程,原建筑在公社化时代被充作粮站,本体损坏严重,已经难以再维持使用了。本次重建由陈福圆主会发起,重建碑记已不复存在,幸好海沧文化馆所编印的《水美钟山》中有拍照并摘录存档,姑且摘录随附“之一”;2019年重建碑墙时,理事会重新将捐缘芳名刻录在碑墙背侧,仍将所留简略文字如附“之二”。

○2005年,“送王船”入选省级非遗

以钟山水美宫为代表之一的“厦门送王船习俗”入选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细节详见卷六第三节。理事会特将该盛事刻碑一方镶嵌于福仁宫东侧外墙以为纪念,碑文如附。

○2007年,“送王船”入选市级非遗

以钟山水美宫为代表之一的“送王船习俗”入选厦门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细节详见卷六第三节。

○2007年,水美宫重建

2006年,海投大厦地块拆迁并开始进行地基开挖,施工过程产生的震动严重影响了水美宫的建筑。墙体开裂、屋瓦掉落、柱体偏离等现象频频出现,于是就在海投大厦基本完工时,当届水美宫理事会便决定启动水美宫的重建工作。新的水美宫,由单檐改为重檐,整体看来更具威严。重建碑文一方,原镶嵌于水美宫外墙,2019年再次重建时,碑记被拆除,笔者留有照片,因之摘录原文如附。重建碑墙时,理事会同样重刻简文一篇随附,因内容与2001年重建篇相似,便不再累记。

○2011年,“送王船”入选国家级非遗

以钟山水美宫为代表之一的“闽台送王船”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细节详见卷六第三节。该举被认为是无上光荣的全社大事,理事会们经过商议,决定要“高歌献奏”永世传颂,于是他们特别仿照古礼以巨鼋驮碑形式立碑于水美宫前广场北侧,石碑正面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牌匾铭文,背面为碑文,碑文如附。

○2013年,福仁宫重建

福仁宫修成13年以来,每日香客源源不断,因原建筑在设计上未考虑屋顶排风,以至于整个栋梁、斗拱都被香火熏得乌黑,尽管屋内照明配置充足,但总是无法达到预期的光亮。加之建筑外墙也出现了墙体剥落现象,于是理事会们便决定再对其进行重、改建。新的建筑屋顶改用重檐式,在双檐之间的斗拱上增加了自动通风的梁洞,大大提升了香火烟气自然升高排空的能力。重建碑记采用光亮表面的福建黑花岗岩,数块拼接镶嵌于福仁宫东侧外墙,与《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送王船”习俗碑记》毗邻设置,碑文如附。

○2016年,成立钟山村水美送王船传习中心

6月26日上午,水美送王船民俗文化传习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在福仁宫隆重举行。传习中心的成立,是送王船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的配套后续工作之一,旨在更好地传承送王船习俗。在仪式上,与会领导向四名名誉会长颁发聘书,市文化馆和区委统战部领导共同为传习中心揭牌。市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区委宣传部、统战部、区文化馆、街道办、社区居委会、老年协会、蔡氏联谊会相关人员参加出席了本次活动。

附第一届传习中心成员名单:

名誉会长:陈玉坤、林立新、蔡贤贵、钟美山

会 长:王宝才

常务副会长:吕元渊、陈福圆

秘 书 长:蔡通行

副秘书长:蔡启东

副 会 长:蔡和勇、蔡世才

理 事:蔡和胜、蔡志冠

○2019年,水美宫重建

2018年,水美宫所在的冢仔山被征用建设兴东花园,尽管建设过程遭到钟山社区部分居民的反对,但是整个工程仍然继续施工。这次施工因涉及地下开挖,又再次使得水美宫遭到破坏,柱子与斗拱之间发生了严重的错位。因2019年适逢世界非遗最重要的审核年,钟山水美宫承担本次申遗的送王船展示任务,不容有失,于是理事会再次决定重建水美宫,以降低建筑损坏可能造成的风险。新的水美宫再次由重檐改为三檐,整体更加开阔,这也使得宫内造王船时立桅杆成为了可能。

重建碑记一方,立于水美宫广场北侧,以碑墙形式树立,除碑文外,另有多方空白石碑用于记录捐缘名录。水美宫落成时,笔者应陈福圆之邀草拟碑文一稿,因行文稚嫩尚不足以刻碑立石,姑且摘录如附一,以为补充之用。蔡通行另拟一稿,今刻于碑墙,谨录全文如附二(按钟山家庙、宫庙有关宣传稿、通知等底本多以毛笔字书写,字体逸秀颇有大家风范,此皆出自蔡通行之手;而未留落款之碑记,也多出自其手,另有部分则来自陈福圆,二人皆是社中兼有文采的爱乡名贤)。

○2019年12月14日,钟山水美宫承办王船节暨首届“人与海洋-厦门海洋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

作为世界非遗“送王船”习俗申报过程最重要的展示、评估流程和配套内容之一,“送王船文化节”在钟山水美宫举办。在水美宫送王开幕式中,来自海内外的众多专家学者齐聚水美宫,共同见证了王船巡境、化吉的全过程。与之配套的有由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人与海洋-厦门海洋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包括王琛发、石奕龙、陈耕等。

○2020年,“送王船”入选世界级非遗

以钟山水美宫为代表之一,由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报送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以下简称“送王船”)”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细节详见卷六第三节。申遗纪念碑记参考之前国家级非遗碑的样式,同样为巨鼋驮碑形式立于水美宫前广场南侧,此外,还特别为两块巨碑增加了青石护栏,更显庄重。石碑正面为教科文组织牌匾铭文,背面为碑文,碑文如附。

○2022年,倡建钟山水美宫王船博物馆

2月24日,应海沧区文化馆建议,由新一届水美宫理事会会长蔡朝枝先生担任主祭人,向水美宫王爷掷筊请示,王爷准予新建王船博物馆。3月10日,水美宫理事会于水美宫南侧空地举行动土仪式,正式宣告王船博物馆开建。水美宫王船博物馆的开建,受到了海内外各友好单位的支持和祝贺,以函件方式表达同喜之情的有马六甲勇全殿、美里蔡氏公会、台南圆山幸福协会、安平文教基金会、台南文化协会、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协会、台湾长兴宫等。

参考资料:

[1] 槟城诸方碑记由温志攀、蔡通行两先生自原碑拍摄携回,由笔者比照1987年陈铁凡、傅吾康主编之《马来西亚华文铭刻萃编》内容抄录和重新校对

[2] 根据龙伯孙媳郑莲花口述资料整理

[3] 海沧区钟山村水美送王船民俗文化传习中心成立。闽南网,厦门,厦门新闻,2016-05-15

[4] 图文资料主要由传习中心提供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85 古渡码头

1955年高集海堤还没建成之前,厦门岛的对外交通,完全依赖船只,码头必不可少。古时候,今湖里区所辖境域,东有五通渡,西有东渡,北有高崎渡口,还有24都的蠔口渡、蟹仔屿渡。这些都为清代《鹭江志》《厦门志》所记载。

老禾山照片的故事之22 禾山工商联

江头街在解放前后都是禾山商埠,从事商贸的工商业者最为集中。解放后,“为加强内部团结,发挥集体主义精神,做好当前各项中心工作,尤其是抗美援朝工作”......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