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记」

正宗的闽南语,姓“漳”姓“泉”不姓“厦


南腔北调自古有之。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以地理之别将世界文明分成三大类,一为高原地貌的游牧文明,如非洲;二为大江大河冲击平原的农耕文明,如亚洲;三为近海地带的海洋文明,如欧洲。

中华文明的伟大,在于其地大物博,以其西高东低的地形同时产生了黑格尔所描述的三种文明,这三种中国特色的文明在亚洲的东部相互影响、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以农耕文明为主导,以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为辅的中华文明。

泉州海洋贸易的见证:洛阳桥

正因为海纳百川的文明交融,使得中国在不同的地区产生了不同的细分文化及其方言,而闽南语便是其中海洋文明在东南一隅的典型代表。

闽南语虽为一方方言,但其内部却不是绝对一致,闽南及台湾地区两个大分区,以其半山半海的环境注定了彼此之间即使文化传统相似也必然存在方言的腔调差异,甚至,单单厦漳泉这阡陌相通、鸡犬相闻的三市,也难以达成腔调的统一。

一、闽南语之别

闽南,福建南部平原高发地带,北起三明大田,南至漳州诏安,东起泉州惠安,西止龙岩新罗,高山连绵,海浪不绝,闽南语便是在此山海之间萌芽、壮大,直至今日跨过台湾海峡遍布台湾岛,越过南中国海,散布整片南洋群岛。

汕头石炮台,潮汕与闽南文化同源

闽南语已经不再只是旮旯小地方的方言,更是走出国门,代表着中国海洋文明辐射范围的国际通用语,于是,从追本溯源的角度看,闽南语组成如何,源自何方,便是值得探究的好课题。

从地理上看,闽南语方言就存在海口音和内山音两种;从行政区划上看,则是泉州话和漳州话之分,近四百年来,又因漳泉滥先后产生了厦门话和台湾话;从朝代形成上看,也可以近似分成晋语和唐语两种,也就是说闽南话的形成最迟在唐代,源头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晋唐之间是连续不断的融合过程。

雷州三元启秀塔,雷州与闽南文化同源

但不管如何分类,到了今日,我们常见常听的闽南语次方言大概有四大类,泉州话、漳州话、厦门话和台湾话(或台语),这基本上是从行政分区的角度划分,不太准确,但简单易辨。

二、正宗的辩证论

因为差异,人们便会自然而然想知道谁是闽南语的正宗。

正宗,在字面意义上泛指学业技术的嫡传承继,也指传统的,主要的。因此,从圭海君的理解角度分析,归纳为三点:正源、连续和影响力。

厦门西海域,厦门是漳泉在海的碰撞产物

从这三点看,厦门话及后来的台湾话显著的不漳不泉结构和腔调,注定了其来源的非唯一性,自然不能算是正宗的,但从影响力看,二者优势明显,正因为它们的混合成份,使得这种次方言能为所有闽南人所听懂,最明显的是德化人和诏安人彼此沟通可能比较困难,但他们却可以同时听得懂厦门话和台湾话,反之,厦门人和台湾人则可能听不清德化人和诏安人的腔调。

这种差异就好像两个纯金属在形成混合物后,其共同熔点就会低于原来的任一金属一样不可思议,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事物的发展趋势总是由复杂走向简单。

漳浦蓝廷珍府邸,蓝廷珍是清军收台的大将

当然,纯粹的融合是不存在的,在台湾,即使台湾话在其他方言者听来并无两样,但他们也存有地域之别,北台湾偏泉,南台湾偏漳,这与清中后期清朝开放闽台对渡的港口位置有关,中北部与泉州对渡,南部与厦门对渡,尽管当时的厦门仍属泉州,但其出洋的人口却以九龙江漳州人为主。同样的,在今日的厦门市,除了厦门城弹丸之地外,也有口音的偏离,如原同安、翔安偏泉,海沧、杏林、角美偏漳,甚至小小的厦门岛也有禾山和厦门之别。

这闽南语实在太复杂多变了,不过乱归乱,总是可以呈现一个简单的结果予我们,那便是溯源闽南语,只要寻迹泉州和漳州两地就够了。

漳泉之交的共同信仰,保生大帝白礁慈济祖宫

三、漳泉二元说

漳州话和泉州话,从连续上看,二者并无所谓谁强谁弱,都是唐代公元700年前后成立的州郡,在此之前,二者一直是个整体,也就是说唐以前的闽南更多时候就是一家人,甚至家人还包括莆田人和福州人,那时的家中话可能就是“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的晋语。

但我们总不能拿一个至今可能已不存在的晋语来作为闽南语的正宗吧,若此,福州话和莆仙话可能一时半会没法接受。

漳州府衙遗址,今中山公园

或许在今天,泉州的名望会远高于漳州,甚至人们谈到泉州时总会顺带提及宋元时期的刺桐港,确实那时与现在的泉州都是叱咤风云的佼佼者。但其实,漳州也不弱,就如今日的她一样,曾经的漳州也是走低调路线,与泉州不同,漳州辉煌的年代从不与泉州重叠,比如明代的月港,民国时期号称“闽南的俄罗斯”、“东方的一颗明星”的盛世漳州;总体上说,漳泉在不同的历史年代自行发光发热,各领风骚几百年,这才造就了闽南二元文化的现状,因此,单纯以唐代以前漳泉政治中心在泉州来评估闽南语的中心,是片面而不准确的。

但这至少说明,在当时的洛阳江、晋江、西溪和九龙江流域,闽南语的前身晋语已经得到很好的普及,我们称这块区域(隋代龙溪县和南安县的县治中心区)为闽南文化的中心区域。而今日泉州话和漳州话的核心区又刚好在这个中心区域的东北和西南界边。

晋江五店市,典型的闽南风格建筑

因此从源头上看,处于东北的泉州话和西南的漳州话是相当的,都是始于晋语,前者承继自南安县和后来的晋江县,后者至始至终都是龙溪县。

四、求同存异同型发展

闽南语的真正形成,应当从唐代闽南地区的人口结构剧变说起。

在武则天时代,因为陈元光的开漳以及后来漳州郡治改至龙溪县的事实,使得陈家军带来的唐语在九龙江流域大范围扩散并与原来该地的晋语发生混腔,形成了漳州话。

漳州牌坊

没过多久,王绪领导的起义军进入福建,王潮三兄弟在同安北辰山将王绪杀死并被拥立为首领,随后在泉州儒林张先祖的邀请下开进泉州,从而深刻影响泉州几十年,这过程,又有大量的唐语与泉州当地口音发生融合,但程度明显没有之前漳州的重,因此泉州话还保留有很重的晋语音色。

陈元光和王潮都来自光州固始,因此漳泉在两个相近但不连续的年代发生了程度不一的晋唐语言融合,以致衍生出今日些许差异的闽南语次方言。

因此,从正宗的角度看,漳州话和泉州话不分彼此,基本等量,无非是漳州偏唐腔,泉州偏晋调,唐腔晋调都是正宗的闽南语。

龙海埭美古厝,漳泉聚落的典范

从字和音的角度看,闽南语不管是漳是泉,都是以晋唐河洛话为基础,只是音色方面漳州的唐腔成分重,年代稍近,这种更近的音调反而是一种强势的腔调,以至于漳泉滥之后的厦门话在腔调上更接近漳州话。

同样的,台湾话也有类似状况,整体偏漳,只是在细分领域上,南台湾近漳,北台湾近泉,这种偏向和哪种方言人口的比例大小无关,而是与唐代时唐音融入晋语的形式有关,融合漳泉两种方言后的次方言会放大唐音的效果,以至于让人感觉漳州的影响力扩大了。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2 宫庙古龙柱

石雕龙柱从古代延传至今,并未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褪色,被视为一种尊贵、祥瑞的符号,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湖里掌故之191 猪巢鸡巢

本地原本是农耕社会,家禽家畜是农民赖于生存的宝贝。汉字的“家”字,宝盖头下面一只豕(shi)——家里有一头猪。普通话表示圈养这些家禽家畜的地方......

湖里掌故之190 敬字亭与奉茶摊

旧时代文人相互组织惜字会、敬字社等,主要的活动也是搜集字纸集中焚烧。较为讲究者,字纸成灰后依然敬惜,集中在坛子里专门存放,过一段时间选一个吉日,开坛祭祀发明文字的仓颉后,送到溪流随水而去。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