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记」
海沧,一座注定要建在海上的城市
两百年前的泉州府同安县和漳州府海澄县,一定想不到今天的区划格局会是这个样子,曾经的两个老邻居,在九龙江口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在海外精诚合作、互帮互助。时至今日竟隐没在新时代的潮流中,只留下同安区和海澄镇孤守一隅,继之而起的则是厦门市这个闽南的新城市。
而这一切变故,或许应该从愚公移山、填海造陆说起。
海沧古今地图对照
平原,一直以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两百年前的九龙江口,除了广袤的漳州平原外,大概只有同安县城的地理条件能上的了台面。但自从大航海时代到来,海边的小平地也开始体现出经贸的价值,于是海澄县和厦门港渐渐冒尖,交通的便利历来是经济的催化剂,但平原腹地的不足却会阻碍经济体量的日益增长。于是填海造陆成了最具需求性的方式,从民国到开革开放,厦门的人口爆发,便是填海造陆、城市建设的直接贡献,而这其中的海沧新城,更是海上建城的百年实践者。
一、嵩屿新式商埠计划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把厦门定位为九个三等海港之一,或许是限于厦门孤岛的面积,孙中山先生在城建方面则另有规划,“吾意须于此港面之西方建新式商埠,以为江西、福建南部丰富矿区之一出口。此港应施以新式设备,使能联陆海两面之运输以为一气。”
嵩屿新式商埠计划书
与《建国方略》的计划相匹配的,则是由闽南当地进步人士及华侨牵头进行的“嵩屿新式新埠计划”,一个雄心勃勃的填海造陆方案竟真的在民国时期成型了。
根据计划,嵩屿新埠虽然以嵩屿冠名,但实则以东屿为地理中心,集合海沧中部数个沿海村落,打造一个全新的海上城市。其东界以火烧屿和大屿为端点画成直线,线西海域全部填实,以为商业区、工业区、校区和行政服务区,这些地方都是实实在在的海上滩涂用地。
钟山、芦坑所在的山脚,因本是山地地形,则被规划为农业区,农业区与工商文教之间则是颇有前瞻性的储备用地,恰好处于陆海交界。至于火车站、飞机场则设置于山后至赤石之间,如此交通孔道,既沟通新市区,又联通海沧西部传统居民聚居区。
嵩屿新式商埠规划图
这种少拆迁,多占用大海的造陆方式,被《建国方略》解释为用最少的预算做最大的事,和现在的动不动拆古城的便宜行事大相径庭。
只可惜,计划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民国军阀混战,倭寇入侵,混乱的时局,自然无法践行这颇有决心的大方案。
二、意外的巧合与历史的必然
嵩屿新式商埠计划做的非常完整,若非时局不允许,或许一座被称为“嵩屿”的新城会在闽南崛起,只是,历史从来不容许假设。
漳厦铁路嵩屿站
嵩屿计划也并非毫无用处,它前瞻性的规划在百年后有意无意间被继承和实现了。
嵩屿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她与厦门唇齿相依的命运,从过去一起专注九龙江口海防的历史使命开始,二者便一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许是这个缘故,到了1958年,嵩屿在内的整个海沧半岛从海澄县划归厦门郊区,一个距离厦门岛和厦门市区最近的岛外片区终于和厦门融为一起,如此变故,却间接导致因海而生的海澄县消失,最终与龙溪合并为龙海县。
这种必然中的偶然事件,或许就是建国方略建设三等海港的前奏。
漳厦铁路海沧站
然而,海沧的归厦,却没能为海沧创造发展机会,相反的,因为地处前线,海沧人在接下去的二十年里,更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日子一点都不比隔壁的角美好,甚至差异越来越大。
地少人多,土地贫瘠的海沧,本来就是依靠海洋为生,海上的封锁,使得海沧人日子过的更加紧巴。于是,海沧人愚公移山的斗志被唤醒了,一个围绕东屿、石塘、钟山、渐美、温厝、贞庵之间的填海计划被提上议程,很快的,计划被付诸行动,一个依托于嵩屿新式商埠填海计划的缩小版方案被实现了。
约莫经历了十年,一片崭新的平原在六个村子之间出现,靠海吃海的东屿、渐美等六个村子也成了农业村落,这是愚公移山对海沧人甜美的回报。
新垵村内的重修海岸碑记
此外,在马銮湾沿岸,新垵村也围了田,开始向海湾要地,只有鳌冠和海沧西片,仍在坚守这祖业勉强度日,但这又何尝不是对嵩屿计划的一次实践:只有水浅的滩涂才是海沧人向海要地的目标,至于九龙江口深邃的海上航道,只能望之兴叹,莫能奈何。
三、海沧石化计划
日子终于熬到了改革开放,尽管有了填海而得的新陆地,但它那动不动盐碱化的习性着实让海沧人颇为无奈,看来,填海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好在这阵春风之后,厦门这个闽南边陲小城苏醒了。
当年,《建国方略》在福建的港口布局,福州作为四个二等海港之一,主要致力于闽江沿岸的经营,而厦门则次之,其考量的重点在于厦门作为曾经的老条约港,是福建人出洋的主要出发地,又兼具优良深港条件,能够作为福建和江西南部矿产资源出口和深加工的基地。
海沧石化基地温厝村,仍保留古老的祭海活动
或许是参考了《建国方略》的意见,厦门被辟为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在一系列变革之后,湖里率先腾飞。就在特区建成十年后,海沧终于迎来了属于她自己的机会,这个机会依然与海有着紧密的关系。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计划:王永庆的“海沧石化计划”。
王永庆作为台塑经营之神,管理上颇有手段,运气和眼光更是无人能出其左右,在九十年代初,他跳出台湾,本想在海沧构建他的石化帝国,以半岛为厂房,以海沧港为依托,为新中国打造最强大的石化基础工业。这在当时确实是个了不起的工业方案。
若不是有人从中作梗,海沧,乃至今日的厦门可能不会是今天这般鸟语花香、缓慢悠闲的样子,或许是一个快节奏、经济发达的大都市也不一定。
水美宫,原海沧湾内的沿海码头
王永庆的海沧计划搁浅,却没能阻挡他在台湾麦寮的填海与石化产业扩张步伐,台塑集团依然赚得盆满钵满。而海沧,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机会,已经开始的各项基础工作,也并没有因此而被废弃,从台湾转移而来的翔鹭就地生根,从而开启了海沧建设的新篇章。
这一切变化的基础,都是基于六七十年代,海沧中部风风火火的填海造陆活动,一个从民间自发进行的工程,仅仅经历了十年的渔樵生涯,很快地便成为新城建的资源。
四、海上新城的崛起
海沧的开发起始,并没有如嵩屿新式商埠那般宏伟,或许那时人的胃口尚没有这么大,他们对于海的畏惧依然明显,于是,新的热土仍选择在本是陆地的地方:城区选择在石塘与钟山之间,石塘一侧的埭头内迁石塘社内,钟山一侧的铁赤后早已半废状态,顺势推倒,如此的一平方公里平地便成了海沧开发的原点;而工业区则位于赤石、马埭头、芦坑之间,起初只有翔鹭化纤一家。
海沧功能分区示意图
慢慢地,海沧的步伐开始往前迈进,新垵和霞阳广袤的山脚平地被开辟成新阳工业区;鳌冠村属的英厝、郭厝等内迁鳌冠,腾出完美的海岸山地成就了东方高尔夫;而介于钟山和石塘之间的新城区,则开始了扩张的脚步,刘山与东屿慢慢被打通,向东获得旭日海湾至沿海的大片填海土地,向南至嵩屿成了房地产商起家的乐园;而原本是赤石筼筜港出口的海湾则演变成出口加工区,海沧的新城区,就此形成。
建在海上的海沧新城
经历了二十年杂乱无序的扩张之后,海沧的整体规划出炉了,一个围绕着东屿而产生的人工湖,在虾池、盐碱地中崛起,这是曾经海沧内湾的中心区域,在它被填实三十年后,再次恢复原貌,其形态颇类似嵩屿新式商埠计划中的运河,是巧合还是历史必然,实未可知。
尽管我们再也体验不到钟山、渐美、石塘山海交相辉映的惬意,也找不回东屿月光海影的恬静,但面对经历了百年海沧填海计划的“折磨”,或许填海是海沧人不得不面对的历史事件,而海沧,这座千百年来与海最亲密的海防小镇,注定会成为建在海上的新城,这或许就是她脱离三都而成为“海沧”的默契。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