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记」

六社庵,不止慈济北宫,更有青礁、鳌冠..


“吾乡有六社宫,大观孕秀,文圃分灵,匾曰慈济北宫,奉祀保生大帝,法壤肇兴宋代,由来已久。”

慈济北宫,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号称保生大帝原乡慈济四大宫之一的慈济北宫,离开人们的视线已逾半个世纪,若不是近几年北宫中殿、后殿、前殿陆续建成,怕是要继续隐秘下去。

北宫之名,除了宫前几方清代碑记隐隐再现外,大概也只见于清代光绪年间杨浚所作的《白礁志略》,究于原因,只因它有着一个更为亲切的俗名“六社庵”。

乾隆《海澄县志》载“六社庵”

“六社庵”,顾名思义,乃六个村社共同构建的集体性庵庙,在海沧,凡提到六社庵,人们大概都会指向慈济北宫,一来修建时间早(南宋绍兴二十七年),二来地处海沧地理中心交通方便,三来供奉吴、许、孙三大真人走差异化路线,自然威灵显赫。

然而,就区区海沧弹丸之地,俗称或实质上的“六社庵”却不止北宫一处,还有三座,分别位于青礁、石塘和鳌冠。

一、温厝六社庵

温厝村所辖范围,小社层出不穷,历代更迭不已,到底是哪六社构成了慈济北宫的初始面貌,真的很难说清楚。

道光八年《重修北宫碑记》以社为单位出现的六社分别为龙塘社、珠山社、龙津社、化龙社、凤山社和南山社,其中龙塘即温厝,珠山为萧坑,龙津为宁坑,凤山为赤石,南山已消失,化龙可能为马垄。

重修北宫碑记

二、青礁清津宫

青礁作为保生大帝祖地之一,在每年的正月到三月,仅招待进香队伍就已经忙的够呛,更免谈自己村社的神灵游境之类的庙会。

于是,地处青礁村范围的一些村社便集合一起,倡建属于青礁村自己的保生大帝庵庙,名为清津宫,也称新宫。

清津宫,始建于宋,清嘉庆年间仍有重修,只是到了1962年,庙遭大火焚毁,一切碑记、石构建皆无能留存。

《重修清津宫碑记》载,清津宫系颜、林、王、陈、黄、曾六姓共建,称“六社庵”,颜姓即青礁社,林为林厝社,王为黄娘前(今属白礁村,海澄、同安县界碑所在处),陈为陈村,黄为黄厝,曾为曾巷,除青礁尚存外,其他五社或消失或融入其他社中,皆不复存在了。

重修清津宫碑记

三、鳌冠灵惠庙

在闽南,崇祀张巡、许远的庙宇多到让人惊讶,这大概也可以侧面反应闽南人的部分祖先源自安史之乱的北人南迁。

而在海沧,鳌冠的灵惠庙是张、许二公最著名的供奉之所,尽管它一直以来是鳌冠人的精神象征,但从现存灵惠庙的重修碑记上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曾经在鳌冠村地界内六社人的同心协力印迹。

“乾隆廿五年,六社乡耆老”立,“六乡建庙以祀...各乡耆襄其事”,从灵惠庙两方残损斑驳的旧碑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六社的字眼,只是无从知悉这六乡为何?或许会是吾贯、庙兜、下尾、郭厝、英厝、山头、山尾、田边中的六个吧。

灵惠庙大祖二祖出巡,图片来自海峡博客天马横空的个人空间

海沧地处山海之间,尽管足够偏僻贫瘠,但还是没能逃过战乱、天灾的魔爪,数百年来,人来人往,108社此消彼长,除了少数几个大姓聚落外,大多是百人小社,他们为了抗衡不可避免的自然与社会威胁,只好结成区域联盟,而社庙便是这种联盟最可靠的载体,六社庵大概是这种现象的巧合表现。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2 宫庙古龙柱

石雕龙柱从古代延传至今,并未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褪色,被视为一种尊贵、祥瑞的符号,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湖里掌故之191 猪巢鸡巢

本地原本是农耕社会,家禽家畜是农民赖于生存的宝贝。汉字的“家”字,宝盖头下面一只豕(shi)——家里有一头猪。普通话表示圈养这些家禽家畜的地方......

湖里掌故之190 敬字亭与奉茶摊

旧时代文人相互组织惜字会、敬字社等,主要的活动也是搜集字纸集中焚烧。较为讲究者,字纸成灰后依然敬惜,集中在坛子里专门存放,过一段时间选一个吉日,开坛祭祀发明文字的仓颉后,送到溪流随水而去。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