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记」

“宗祠”与“家庙”的区别


宗祠或者家庙,最常见于广东、福建、江西和浙江等南方省份,即使是同姓氏,在同一地方都可能存在宗祠和家庙并用的现象,咋看之下没有规律可循,可又似乎有严格的界定。

海沧渐美许氏宗祠

祠,起先是用于纪念和祭祀某些伟人的场所,一般是对已故之人,对于在世的也偶有建祠,称为“生祠”。

如《汉书》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祭礼不绝”。随着魏晋南北朝名门望族的出世,祠堂也逐渐普遍化。

海沧石塘谢氏家庙

但,自从科举制的兴起以及望族的消亡,民间祠堂又开始没落,特别是五代至北宋时期,百姓居无定所,祖先的祭祀则仅限于每家每户的正堂。

整个宋代,不管是北宋还是南宋,文人的异军突起以及商品经济的发达,使得儒家理学得到了广泛普及,而宗祠的再次推广多赖南宋时期的朱熹。

海沧钟山蔡氏家庙

朱熹在《家礼》中谈到,“报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实有家名分之守,所以开业传世之本”,其宗旨是希望有识之家应建立宗祠祭祀祖先,以扬宗功祖德。

此外,朱熹也提出了详细的宗祠规制,有钱之族“祠堂之制为三间,外为中门,中门外为两阶,皆三级”;“若家贫地狭,则止为一间,不立厨库,而东西壁下置立两柜,西藏遗书、衣物;东藏祭器亦可”。

海沧青礁颜氏家庙

“凡祠堂所在之宅,宗子世守之,不得分析”。

如此在朱熹的倡导下,朱熹理学文化影响下的江西、福建、浙江便在民间掀起了宗祠修建之风,而当时福建适逢经济文化大发展,名士辈出,加上发达的海外贸易,使得大量的文化输出,包括宗祠文化,至福建之外。

以宗祠之名,一般用于祭祀开基祖或较前世的祖先,大有一地同姓祖祠的意味,故现存地区同姓总祠一般都用“大宗祠”作为尾缀。

海沧温厝温氏家庙

而家庙的产生则相对宗祠要晚些,家庙的源头包括宗祠和宗庙,宗庙本是皇权特有的,但随着宋代忠君仁爱思潮的扩大化,大家与小家得到兼顾,朝廷也允许部分高级官员设立自己的家庙以祭祀自己的祖先。

于是别于宗祠的同族共祭,某宗祠的某人家如有高官产生时,得以以高官的名义设置独有、小众的家庙以自我祭奠,久而久之这种家庙便也成了宗祠的功能而流传于世。

角美白礁王氏家庙

因此,宗祠与家庙的区别在于,家庙设立之前一定有过高官,而宗祠则不需要:先有高官才有家庙,先有宗祠才有高官。

什么样的官才算高官,这个还真不好说,至少死后有谥号才算吧。

海沧青礁颜氏长房宗祠

因此,曾经高官比例较高的浙江、江西和福建便成了家庙的高发地,而其他地方则多见宗祠,不知各位是否有察觉这种现象?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9 阿美

美的父亲是五通店里社人,母亲是钟宅人。1940年,阿美出生于新加坡,随父母在南洋生活。阿美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为了讨生活只好改嫁,阿美便随母姓钟。

湖里掌故之198 “珍珠亥”

坂上陈亥自小没有了父亲,家里一贫如洗,他又没读书又懒得帮做事,母亲常常怨叹说,亥仔,你长大了怎么办啊,你真是一个“害”仔。

新发现!明崇祯八年的“林氏祖碑记”出土|二三八记

2024年6月7日,有网友在柯家安兄的「走出文圃山四界看」后台留言,“你好,沧一小区有块古碑倒扣在地,请问知道来历否?”收此消息,家安兄即将之转询众海沧文友,温福来先生在第一时间寻访了沧一小区,竟无所获。众人当下只是草草讨论一阵,未曾泛起微动涟漪。

湖里掌故之197 师爷陈日铭

陈日铭(1885.5~1970.5)福州闽侯螺洲人。少时聪颖,在福州接受新式学校的教育。1910年华侨筹资修建的福建第一条铁路漳厦(嵩屿)铁路通车,陈日铭从福州赶来应聘,担任主事文书。他年纪不大,个子壮实,人称“师爷”。

钟林尾土楼记|二三七记

今海沧区钟林路所包围的区块,有一处千年古村落,名曰“钟林社”,为明初海沧十七社之一。明清时,钟林社辖有钟厝、林厝、上庵、洪厝、西店、铁灶后、钟林尾等自然村,是海沧中部曾经的巨无霸。

湖里掌故之196 耙草割柴

厦门是个孤岛,清代《厦门志》说:厦门“地窄人稠……山皆童山,束刍尺薪,皆自外来。春雨连绵,有米珠薪桂之虑焉。”(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