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鹭江志》道光《厦门志》都断言:“厦门无桥梁,惟洪塘桥一处,仅存其名;余有架石为梁者,皆不以桥名,故毋庸载。”所言“洪塘桥”即名列“厦门小八景”之一的“龙湫涂桥”。

其实,仅就禾山而言,见诸史书上道光之前的古桥还有以下二座。

洪水桥,又名黄水桥 “为思明县域第一大桥。自有明之季五通官路移从湖边来,乃有此桥焉。”嘉庆二十二年(1817),濠头社杨硕彦重修,咸丰三年(1853)再次重修,民国七年(1918)正月地震,“桥将圮”,于是,湖边禾山保董公会董事林顾三等敦劝枋湖廖成功(力)、霞边张宝镜、泥金孙有泰、薛厝黄玉札四位侨商捐资维修。(民国《厦门市志》余稿)

清代《厦门全图》(局部)上就标有“黄水桥”



因为此桥处于钟宅湾底部,潮水可达,有舟楫之便,边上遂形成街市叫“桥头街”。黄水桥是3孔4墩的石桥,每孔由厚四五十公分的4条大石板铺就,本地人称大桥。上世纪20年代开通江头—五通公路,为了通行汽车,在距石桥北侧三、四十米处又修建一座2孔3墩的水泥桥,人称新桥。

民国年间拍摄的“禾山桥头”中黄水桥的形象(紫日提供)

后塘桥  民国《厦门市志》载,殿前陈迪元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捐资重建后塘桥。其位置在今石鼓山立交桥前。日据时,后塘桥改为杉木桥,当地人叫杉桥。1953年修福厦公路,改为石拱桥。

禾山老桥还有横跨溪流的莲溪桥、陶溪桥,这二座桥均是古驿道必经之处,上世纪20年代初修筑公路,改为石拱桥。莲溪桥即莲坂社前的桥;陶溪桥因有二个涵孔,又称双涵,成了边上的村子的名字,至今双涵这个地名还在。

《厦门舆图》(局部 道光四年)中,标出莲坂、双涵的桥

因桥而成为地名的还有浦口福桥,在社西从店里来的路边上,桥头是浦口的古渡口。还有另一个福桥,在坂美社北下海的路上,旧时有桥,是石姓开基祖下船登岸的地方。

不少旧桥是杉木桥,比如安兜杉桥。这是江头—高崎公路跨鳖仔沟的桥,原为石桥,名双鲤桥。日军占领后拆除改为杉木桥,故名。林边的昭南桥也是杉木桥,这是马路上坡跨过圳沟的桥,日据时曾修一木桥,名为“昭南桥”。昭南桥在58年炮战时翻建,后来改成水泥桥。

安兜北里的双鲤新城因旧有双鲤桥而得名

杉木怕浸水,常漆上“乌点油”(沥青漆)防腐,所以又把杉木桥叫成“乌桥”。有名的莫过于西潘乌桥,位于西潘社东桥头溪入海处。原是枋湖廖成力所修的石板桥,其妻是五通人,据说为方便其回娘家,故造此桥。日军辟墩上—桥头的公路时,将其改成杉木桥,涂上防腐黑油,所以大家叫乌桥。还有后坑前社近蔡塘处,跨过西溪的木桥也叫乌桥。坂美东埭涵口的杉木桥,也叫乌桥。


五缘湿地公园靠坂美一侧的榕树下,旧有杉木桥,也叫乌桥

禾山旧桥,老辈人心里不嫌其大小,多以“大桥”称呼。除了黄水桥称大桥外,安兜附近的“桃仔园”,跨过鳖仔沟的桥也叫“大桥”。东宅社前通向莲山头要过小溪,上架一座可以走手扶拖拉机的桥,桥很小却也叫“大桥”。泥金社东、西各有一座跨圳沟的水泥桥,系1927年华侨孙有泰所建,都叫“大桥”。社东海边的哪一座大桥,85年前(1938)的5月10日,见证了日寇登陆厦门的腥风血雨,指挥守军抵抗的马副营长牺牲在大桥头,挂尸于榕树上。厦门诗人钟文献有《厦岛沦日百咏•石灰桥畔》一诗:

树杈高垒誓同存,

阻敌焚舟气欲吞。

矢竭环攻还骂贼,

石灰桥畔吊忠魂。

此桥头旧有烧制蚵灰的灰窑,因而又叫“石灰桥”。

湖里社也有“大桥”,是华侨杨肇根在1930年前后所建,桥的一头在村社海边,另一头直插虎屿方向的海中,足有一二华里之长。此桥涨潮时大部分被淹没,没被淹的成为码头,可以停靠厦门市区来的汽船;退潮时成为乡人下海的捷径。前村社东的马路上架着一座横跨前溪的桥,叫着下桥。下桥比较大,称为大桥。此桥原本是木头桥,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适应战备的需要,部队用粗大的杉木进行重修,可以通行战车拉着的火炮。到了1966年,木桥改成宽大的石桥,“大桥”更加名副其实,桥边上立着石牌,写着“前村大桥”。

1972年的前村大桥(王赞枝提供)

前村中桥(王赞枝提供)

禾山的旧桥还有许多。

钟宅盐塘桥  钟宅社西通墩上的路,过盐塘沟有桥,叫盐塘桥,为抗战前钟佑变所修,用于运送肥料和甘蔗。

钟宅沽仔头石桥  钟宅社东南,钟宅湾渡口沽仔头有石桥,长约三四十米,潮水涨时可被淹没。

江头三条桥  位于今江头金中华一带旧时有向西流的小溪,上有三条石板的桥,叫“三条桥”,此溪因桥而名三条桥溪。

殿前五条桥  殿前社东港仔有石板桥,五条石板所架,叫“五条桥”。

后坑跛桥  从五通到厦门的古驿道,在后坑社东跨越龙舌溪,上有三条长五六米的大石板所做的桥,因桥墩地基下沉,年久后石板倾斜,社人称“跛桥”。

本地人视“铺桥造路”为行大善事,却鲜有人知道曾经有过一条“浮桥”。1960年湖边水库修建后,隔断了湖边顶社到“大腹内”(近古地石)那片地的路,要去耕种就得绕水库岸边。后来,生产队砍来树木硬是在水库里架起一条简陋的浮桥,直达“大腹内”。“浮桥”带来了便利也出了不少风险甚至付出了年轻的生命。

忠仑大社小社之间原本有石桥,左侧依稀可以看到石桥的痕迹(2011)

如今,这些老桥都已经消失。厦岛新建了无数桥梁,其中5座跨海大桥无一不发自湖里区,或厦门大桥或海沧大桥或集美大桥或杏林大桥或翔安大桥,然竟无以“湖里”为名者,殊可叹也!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85 古渡码头

1955年高集海堤还没建成之前,厦门岛的对外交通,完全依赖船只,码头必不可少。古时候,今湖里区所辖境域,东有五通渡,西有东渡,北有高崎渡口,还有24都的蠔口渡、蟹仔屿渡。这些都为清代《鹭江志》《厦门志》所记载。

老禾山照片的故事之22 禾山工商联

江头街在解放前后都是禾山商埠,从事商贸的工商业者最为集中。解放后,“为加强内部团结,发挥集体主义精神,做好当前各项中心工作,尤其是抗美援朝工作”......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