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记」

有一种“南方”特色,叫作“瘴疠”


不管是《辞海》还是《现代汉语词典》,“瘴疠”的意思基本上都指向“亚热带湿热地区的恶性疾病”。

只是在字词组合上,“瘴”和“疠”的意义又不太一样,“瘴”指内因,即致病之源,如瘴气、瘴水;“疠”指外病,即病的现象,如恶疾、病像。

既然是内外病因的指代,为何“瘴疠”总给人一种化外之地的感觉?是的,其实,“瘴疠”是中原人对南蛮环境差异的一种特别认知,只要是在南方产生的诡异症状,古人都会把它们说成是“瘴疠”,以致于也产生众多误会。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福建“瘴”的理解,更像是神话,效果类似硫酸,但可能是溪水中含有石墨或者其他会导致溪水变黑的物质,“漳州界有一水,号‘乌脚溪’,涉者足皆如墨,数十里间水不可饮,饮则病瘴,行人皆载水自随。”

宋代方勺在《泊宅编》对江西赣州的记载也颇为神奇,“虔州龙岗、安远二县有瘴,朝廷为立赏添俸甚优,而邑官常缺不补。他官以职事至者,率不敢留,甚则至界上移文索案牍行遣而已”,“大抵此地惟水最毒,尝以铜盆贮水,须臾铜色微黑。予每以大锡瓶挈佳泉以自随,捐二夫之力,足了数日之食”。铜色变黑,是因为水里含有氧化剂,将铜氧化,这种变化可是吓坏了中原人,以为这是毒水,要害人性命。

不管是瘴气还是瘴水,其实都和南方多山地形有关。

南方的大山之中,一般都有种类各异的矿产,如赣南、闽西,地下多稀土、萤石、煤炭等,如果山泉之中含有可观的氟元素,那么长久饮用这种水的人,牙齿几乎都会被腐蚀成黑边,含量再高点,可能会导致缺钙症,不久便呜呼哀哉。

这是因水而起的“瘴”,除了氟以外,硬度过高、重金属超标也同样有致命作用。

另外湿热的南方,温度高湿度大,北方人进入之后必然会有不适应的反应,南方人尚且可以以“上火”排毒或预知,而北方人可能只会量变之后直接质变以“大病一场”来结束战斗。

加上动植物腐败产生的各种细菌,也会雪上加霜使病变扩大化,进一步感染使疾病恶化,面对这种突如其来,没有半点准备和经验的“疠”,古人或许只能避之而已。

举个例子,东南方最后一块新土“漳州”成立时,原郡治在漳水之畔,后来迁移至人口较多的鹿溪边,但没过几十年,因“瘴疠”横行,无法遏制,只能再前往人口更多,经验更丰富的九龙江畔的龙溪县。

这大概是古人对抗瘴疠的一种勉强方式吧,随着居住时间变长,医术提升,经验累计,瘴疠也就不是什么难事,慢慢地也就不再被提及了。

反而,今日的非洲,让我们的“瘴疠”重新得到应用,只是换了新词叫“疟疾”。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9 阿美

美的父亲是五通店里社人,母亲是钟宅人。1940年,阿美出生于新加坡,随父母在南洋生活。阿美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为了讨生活只好改嫁,阿美便随母姓钟。

湖里掌故之198 “珍珠亥”

坂上陈亥自小没有了父亲,家里一贫如洗,他又没读书又懒得帮做事,母亲常常怨叹说,亥仔,你长大了怎么办啊,你真是一个“害”仔。

新发现!明崇祯八年的“林氏祖碑记”出土|二三八记

2024年6月7日,有网友在柯家安兄的「走出文圃山四界看」后台留言,“你好,沧一小区有块古碑倒扣在地,请问知道来历否?”收此消息,家安兄即将之转询众海沧文友,温福来先生在第一时间寻访了沧一小区,竟无所获。众人当下只是草草讨论一阵,未曾泛起微动涟漪。

湖里掌故之197 师爷陈日铭

陈日铭(1885.5~1970.5)福州闽侯螺洲人。少时聪颖,在福州接受新式学校的教育。1910年华侨筹资修建的福建第一条铁路漳厦(嵩屿)铁路通车,陈日铭从福州赶来应聘,担任主事文书。他年纪不大,个子壮实,人称“师爷”。

钟林尾土楼记|二三七记

今海沧区钟林路所包围的区块,有一处千年古村落,名曰“钟林社”,为明初海沧十七社之一。明清时,钟林社辖有钟厝、林厝、上庵、洪厝、西店、铁灶后、钟林尾等自然村,是海沧中部曾经的巨无霸。

湖里掌故之196 耙草割柴

厦门是个孤岛,清代《厦门志》说:厦门“地窄人稠……山皆童山,束刍尺薪,皆自外来。春雨连绵,有米珠薪桂之虑焉。”(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