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记」

汉化的畲族与闽越人,“谓林、黄是其裔”


福建,旧称七闽,勾践之越国败亡后,越人后裔进入福建,建有闽越国,是为百越的一员;古籍又载,闽,东南蛇种,或称是南蛮的一种。

因此,古代的福建不管是越还是蛮,如果能完好流传至今,必然会以少数民族的形式存在,再不济也可能有汉化的遗存。

然而,在福建,真正属于福建特色的少数民族却仅畲族一个,为数不少的回族更多的是海洋时代的阿拉伯、波斯后裔,自然不能算入福建土著范围。

闽越王城所在,南太武山

从今天基因及源流的角度看,福建畲族与楚蛮更接近,而台湾高山族则近于百越,他们与已经民族融合的福建汉族共同构成了福建人的绝大部分。

如果不是文字上的民族别,或许没人会知道汉畲之别,更罔论汉越之异,换个角度说,所谓民族别,无非是文化别的认同而已,血缘差异在中国似乎一直不是重点,人们更关注的是姓氏所带来的祖先认同,而在福建历史中,汉族姓氏却一直存在于畲与越之中,可谓毫无区别。

一、畲族中的汉姓

民国时期,傅衣凌先生在1944年发表的《福建畲族考》中考证并列举了历史上畲族先辈曾用过的汉姓共有十七个,这个数字被后来人扩充至五十八个。

其中发生在闽南的有11姓:南宋1个(李),元代6个(陈、吴、刘、罗、许、张),清代3个(谢、辜、章),袁姓时间不详。

邮票中的畲族形象

闽北4姓:元代2个(黄、聂),明代1个(程),清代1个(何)。

闽东15姓:李、吴、韩、朱、林、陈、杨、连、赖、魏、孔、冯、洪、邓、邱,以上均在明清时期。

其他地区,包括闽西、闽中、兴化等地及不明区域者至少还有31姓。

二、闽越人中的汉姓

西汉早期,汉武帝迁徙闽越人于江淮后,闽地土著几乎一夜之间消亡,但随着时间推移,福建人口又开始显现和活跃。

《吴志》蒋钦传云,“会稽冶贼吕合、秦狼等为乱”。《三国志》贺齐传云,“贼帅张雅、詹疆等不愿升降,反共杀升”,锺离牧传云,“建安、鄱阳、新都三郡山民作乱~贼帅黄乱、常惧等出其队伍,以充兵役”。

由此知,在三国时期的冶县及建安郡(以上均指福建)范围内,已间断有土著发生叛乱,其汉姓包括了吕、秦、张、詹、黄、常等姓。

闽越王城博物馆

以至于北宋初期成书的《太平寰宇记》在讲到闽县时,特别说明“越州地,即古东瓯,今建州亦其地,皆夷种,谓林、黄是其裔”。

可见,福建土著在汉姓的使用上已经成为一种传统,正如复旦大学严实在进行同姓Y染色体比对时,匹配度能达到0.5以上已经是非常难得,可见同姓同宗,在中国各地是罕见的现象。

三、汉姓的形成过程

闽越人太过久远,在极早之前便已淹没在八闽子民之中,而近世我们仍可窥见的是畲民的汉化过程。

民国《永春县志》云,“畲民~今多同化于汉人,与华族无异矣~又钟姓闻亦有改为章者”。民国《建阳县志》云,“畲民半染华风,欲与汉人为婚,则先为其幼女缠足,稍长,令学针线,坐闺中,不与习农事,奁资亦略如华人~不知彼故闽中旧土著也”。

如此现象,在福建并非个例,甚至畲族人也学习汉人修撰家谱,其先祖或为历史上雷、蓝、钟姓名人,或为传说中的畲族人物,不一而同。

畲族大姓,钟姓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除非地处偏僻地区,否则畲族人大多汉化,而汉姓更是极其普遍,直到解放后恢复(设定)畲族身份时,很多人并不确定自己的身份,最终仅蓝、雷、钟、盘等姓氏被成功定为畲族。

如此纷杂的历史,谁又晓得谁是汉,谁是畲,知道又当如何?


参考资料:陈支平《福建六大民系》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9 阿美

美的父亲是五通店里社人,母亲是钟宅人。1940年,阿美出生于新加坡,随父母在南洋生活。阿美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为了讨生活只好改嫁,阿美便随母姓钟。

湖里掌故之198 “珍珠亥”

坂上陈亥自小没有了父亲,家里一贫如洗,他又没读书又懒得帮做事,母亲常常怨叹说,亥仔,你长大了怎么办啊,你真是一个“害”仔。

新发现!明崇祯八年的“林氏祖碑记”出土|二三八记

2024年6月7日,有网友在柯家安兄的「走出文圃山四界看」后台留言,“你好,沧一小区有块古碑倒扣在地,请问知道来历否?”收此消息,家安兄即将之转询众海沧文友,温福来先生在第一时间寻访了沧一小区,竟无所获。众人当下只是草草讨论一阵,未曾泛起微动涟漪。

湖里掌故之197 师爷陈日铭

陈日铭(1885.5~1970.5)福州闽侯螺洲人。少时聪颖,在福州接受新式学校的教育。1910年华侨筹资修建的福建第一条铁路漳厦(嵩屿)铁路通车,陈日铭从福州赶来应聘,担任主事文书。他年纪不大,个子壮实,人称“师爷”。

钟林尾土楼记|二三七记

今海沧区钟林路所包围的区块,有一处千年古村落,名曰“钟林社”,为明初海沧十七社之一。明清时,钟林社辖有钟厝、林厝、上庵、洪厝、西店、铁灶后、钟林尾等自然村,是海沧中部曾经的巨无霸。

湖里掌故之196 耙草割柴

厦门是个孤岛,清代《厦门志》说:厦门“地窄人稠……山皆童山,束刍尺薪,皆自外来。春雨连绵,有米珠薪桂之虑焉。”(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