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记」
闽台的“王爷”到底是谁?郑成功,还是冤死的进士?
郑樵《通志·职官略》云,“北齐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马上,非亲王则在三公下”,王,又称王爷,在百姓心中,这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爵位,可谓是封建时代皇权之下的权力第一人。
因此,在闽南,乃至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中,除了特殊神灵达到“帝”级外,一般在皇帝赐号或民间私谥中,“王爷”是最寻常且广泛的神灵级别。正因为王爷有着令人信服的级别和足以撼动上层制度的权力,人们更乐于在不逾越封建等级的前提下为神灵赋予“王”的称号,使之在代天巡狩过程中常有庇佑。
庄重、严肃,诚如王爷之庙
或许是私谥的缘故,闽南王爷来源之广令人眼花缭乱,以下摘录主流说法一二,仅供参考学习。
一、进士说
进士说,作为王爷来源的主流,在各地庙宇中的传说版本大同小异,主要的差异在于朝代和进士人数。
以钟山水美宫为例,传说在唐贞观年间,唐太宗为试张天师法力,特命三十六名进士于地下室奏乐吟唱,并假借厉鬼作乱要求张天师施法制止。于是张天师做法,一时之间地下室泥石横流,三十六名进士因之一命呜呼。事后,唐太宗颇感内疚,特赠三十六进士为代天巡狩“王爷”,“游府食府,游县食县”,而水美宫之三府王爷便是其中的三位。
槟榔屿湾岛水美宫
姑且不管唐代是否有府的建置,单单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天师做法便带有民间私传的元素,此说在百姓口中却颇具感染力,只是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节点发生了偏离。
同安吕厝华藏庵的版本则是360名进士,另外事件发生的朝代在其他地方还有唐玄宗、明思宗之说,诚如陈懋仁在《泉南杂志》所说,“天顺七年会闹大火, 焚死干余人,上怜之, 赐死者俱进士”,如果此话为真,那么人数众多的进士成为王爷,可能是此类事件的引申也是极有可能的。
二、瘟神说
瘟神说,在国内最受认可,这大概是因为送王船形式与中国传统送瘟仪式相同的缘故。在传统道教体系中,五瘟神的名讳是有记载可循的,分别为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仕贵,总管中瘟史文业,故又称“张、刘、赵、钟、史”五府王爷。
《三教搜神大全》卷四云,“昔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六月内,有五力士现于凌空三五丈余,身披五色袍,各执一物。一人执勺子并罐子,一人执皮袋并剑,一人执扇,一人执锤,一人执火壶。帝问太史居仁曰:‘此何神?主何灾福也?’张居仁奏曰:‘此是五方力士,在天为五鬼,在地为五瘟,名曰五瘟...帝乃立祠...诏封五方力士为将军...后匡阜真人游至此,即收服五瘟神为部将也”。
现代再建之福船,送王船亦类此规格
五瘟神,在福建,是祈祷祛除瘟疫的民间主要神灵,尤以福州分布最广、记载最早,后来随着明清两代福建瘟疫中心南移,也传播到泉州、漳州等地,甚至在台湾也相当普及。
但五瘟神的姓氏是固定的,不会因此额外产生百名以上的瘟神王爷,正因为瘟疫的可怕,才让王爷信仰也加入了瘟神崇拜的元素,使得王爷信仰的初衷向祛瘟倾斜。
三、郑氏说
郑氏说,主要集中出现于台湾地区,以连横在《台湾通志》中的推断为主要观点。连横认为,作为台湾第一大信仰群体的王爷,其源头均在明末清初,而身份却大多语焉不详,主要是因为台湾归清后,包括庙宇在内的郑氏史迹因清朝政策问题而有所避讳。
郑氏以大明为正朔,在台湾的统治实际上便是“代天巡狩”的反映,而众多的王爷便是郑氏旧部的化身,其中数量最多的池、朱、李王爷便是指代郑氏爷孙三人,如浓眉大眼、深棕脸色的池王爷对应郑成功,以池在泉州闽南语读音中与郑相近之故;脸色红润的朱王爷指代郑经,象征郑经继承郑成功国姓的衣钵;白脸的李王爷则是年轻后生郑克塽。
如此说法,相对来说,能解释为何台湾王爷庙众多的事实,但对于闽南的王爷庙则例证不大,但不失为一种新颖的观点。
四、先贤说
先贤说,主要分两种,一为闽南人的中原祖先,二为中原祖先的保护神,他们所反映的情节多为追本溯源,安土重迁,很符合闽南人的人文风格。
如被称为“泉郡王爷庙总摄司”的富美宫萧王爷,其原型为西汉萧望之,而富美宫则为纪念萧太傅的一境主庙,后来随着富美古渡影响力的加大以及泉州瘟疫的肆虐,富美宫逐渐演变成附近王爷庙的主宫,并因此配享众多王爷。加上其历史久远的游地河送王船,三番五次漂流至台湾及附近沿海,也使得萧王爷信仰遍布闽台。
泉郡富美宫,泉州王爷行宫
在漳州则是另一种状态,有一部分王爷与漳州的始建渊源颇深,如陈王爷是开漳圣王陈元光,李王爷为圣王部将李伯瑶,池王爷为大唐名将池梦彪,这种身份的变化,大体上和富美宫相似,只是漳州在很多方面更注重和体现与开漳的联系。
先贤说,是王爷庙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来源,特别是社祠的演变与瘟疫信仰、航海禳人船之灾仪式的结合,大大促进王爷信仰的发展。
以先人为王爷的小王船
五、五行说
五行说,对大部分王爷有姓无名的现象解释的最为合理。古人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存在敬畏之心,诚如举头三尺有神明之说,因而但凡有新的尝试、尝试过的收获、期待更大收获之时都会以请示、还愿形式进行各式各样的祭拜。
在诸多祭拜中,五行的作用可谓最为广大,特别是农业社会,百姓祈祷五谷丰登时,更加注意木春、火夏、金秋、水冬之说,以期掌握自然规律获得更大收获。
同安吕厝华藏庵送王船
在此基础上,由五行虚无的信仰,慢慢发展成拟人的神灵,于是王爷的形象渐渐出现。如五行属金的白、邢、萧,属木的伍、纪、颜,属水的池、何、范,属火的陈、朱、李,属土的黄、温、杨等,在多府王爷的构成上也基本以分属不同五行的姓氏为组合,达到不同年份不同的五行主神目的。
但显然,朱池李三府王爷的源头不会是五行之说,这或许是对于不明来源的一种附说。
六、名宦说
名宦说,一般以个别王爷的身份出现,仅在小范围的区域内出现,但有一个是例外,其分灵之多雄冠闽台,那便是马巷元威殿的池王爷。
相传,池王爷,原名池然,系南京籍武进士,他在赴任漳州道台,途径南安与同安交界的小盈岭时,恰好听到三位小鬼准备前往漳州投瘟毒的对话,于是他就势设计夺取毒药自行服下,当下毒发面黑而亡。
当地百姓感其为民捐躯,上报天公,池然因此获得“玉旨敕封代天巡狩总巡王”的称号,其香火之盛,遍及漳泉,并流传至台湾和南洋。
翔安马巷元威殿,图片来源:新浪zgq的博客
与之相近的如同安祥露顶拱莲宫的陈王爷,其原型为集美进士陈文瑞,在他去世当天,适值祥露顶新塑王爷神像,百姓因此将之对上,从而产生了陈王爷。
还有大嶝岛青龙寺蔡攀龙蔡王爷,同安新民镇福亨宫和福德堂的林一柱林王爷等,都是生前官宦身份,或因功绩显著、或因廉洁奉公,被百姓偶像崇拜而成为王爷。
闽南地区,民间信仰之盛实在难以言表,若以神灵密度之大、种类之多评判,堪称全国之最,以王爷信仰为例,王爷之来源绝不会以唯一渠道存世,大概历史上名垂千古、忠贞善良之人都可于此找到原型,或许这就是闽南人爱憎分明的直接表现。甚至,在陆海不幸沦为孤魂野鬼的人或动物,都可能因闽南人垂怜之心而成为王爷,因而,但知有王爷,不必深究来自何处,或许就是王爷信仰博大精深、海纳百川的内涵所在。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