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记」
福建人取名宝典:千年来永不过时的“二十个字”
闽南人取名,真心困难。
既要考虑五行属性,又要兼顾闽南语和普通话的发音、寓意,闽南语好听好叫的容易陷入生僻字和土气的漩涡,走普通话路线的又担心烂大街没个性,真是烦恼。
作为过来人,这焦灼真是亲身体验,为了让过来人轻松过关,特把自己整理的闽南人(或福建人)取名好字一一分享,希望对诸位读者有所帮助。
本文所罗列的取名用字,来源如下:
1、涵盖闽南、莆田和福州三地,有独立的数据也有三地汇总的综合结果,因厦漳泉同属闽南,便合并统计,诸位可各取所需。
2、统计的姓名来自唐宋元明清的进士,数量约一万个,跨越的时间超过一千年,基本上涵盖了福建下四府(沿海县市)千百年来的历史人物,文化底蕴足。
3、姓名统计中,均去除姓氏,仅涵盖名字,或单字,或双字,均合并计算。
4、只适用男名。
一、闽南高频“二十字”
闽南进士从唐贞元八年泉州人欧阳詹开始,止于清光绪三十年未参加殿试的泉州人吴增、林翀鹤等人,人数共约3000人。
出现频率最高的二十个名字分别为:时、应、元、文、宗、一、天、阳、廷、汝、光、希、龙、中、示、国、梦、大、彦、世等。
二、莆田高频“二十字”
莆田进士从唐武德三年的金鲤到清光绪三十年的张琴,人数共2000余人。
频率最高的二十个名字分别为:之、文、元、大、汝、梦、伯、子、希、中、宗、彦、时、仁、一、叔、公、士、起、天等。
三、福州高频“二十字”
福州进士从唐贞元十年的陈通方到清光绪三十年的郑元贞,人数约4000余人。
频率最高的二十个名字分别为:元、应、文、之、龙、子、公、梦、士、宗、大、伯、德、卿、光、中、廷、天、景、国等。
四、福建人取名要点
闽南、莆田、福州三地在文化方面曾独领风骚一时,常自称海滨邹鲁,一点也不夸张。
福、莆、泉三地的历代进士总数均位列全国城市十强,在这些代表了文化巅峰的人物中,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姓名用字,先不管是否附庸风雅,至少能充实我们的取名用字字库。
三地的进士们,在名字的选择上可谓大同小异,元、文二字最受欢迎,宗、大、梦、中、天也是常用字。
莆田可以说是闽南与福州的过渡:莆田与福州偏爱之、伯、子、公;莆田与闽南也共通时、一、汝、希、彦等;闽南与福州相似的为应、廷、光、龙、国等。
求同存异,在特殊性方面闽南的特色是阳、示、世;莆田为仁、叔、起;福州为德、卿、景。
特色:盛世良臣
古人在取名时,常伴有情怀性质的怀古,如对于上古时的周朝、邹鲁、虞唐等太平盛世,甘愿为之奋斗与服务,这样的姓名颇受当政者喜欢,如:颜唐臣、郑唐臣、吴周卿、王尧臣、许尧臣、林禹臣,至于宋代人名曰宋臣,则显得有些拍马屁的味道了,然而这样的名字却也不少,如莆田的林宋臣、黄宋臣,福州的李宋臣、谢宋臣!
特色:良师益友
而对于个人修身的期望,在名字中的体现自然也不少,颜师鲁、池师鲁、陈师孟、谢师孟、赵师程、王师禹、黄师颜、潘师孔、陈师尹、刘师古、翁师回、陈梦周。
避开现代高频字,小心烂大街
1、大陆地区重名字密集出现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名字便从此有“名”无“字”,姓名开始简化,于是重名字开始批量出现,从60年代的军、勇、建国、建军、国庆等开始,在70年代加入了强伟、刚、波、斌、辉等字,80年代开始磊、鹏、杰、超、涛异军突起,然后新新高能字开始霸屏,如90年代的鑫、浩,00年代的宇、帅以及10年代的轩、辰、梓、子、睿等,这过程从化繁为简到附庸风雅,见证了国人的心态变化,时代在变化,这些字眼依然会不断更新,与其如此,不如以千年来永不过时的二十字做参考,宠辱不惊。
2、台湾地区的重名印证了中华一家
台湾地区的名字真实地带有浓重番薯味,与早期闽南的风格非常接近,可以作为福建人的取名参考。如民国时代的金、玉、雄、文、武,到50年代财,60年代的成、明,70年代的伟、宏,80年代的豪,90年代宇、冠、廷,00年代的承、翰,10年代的宥、睿,其轨迹无不与大陆一致。
名字,作为一个人一生的代号,是父母给予孩子一生的祝福和期望,可以各种注重、慎重,也可以随心而定,在于心安,不必强求,以上供各位参考,欢迎大家补充。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