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里掌故之 183 渡槽 厦门岛曾经极度缺水。1955年10月建成的高集海堤使得引水入岛成为现实。1958年,坂头水库的水通过海堤进入厦门岛,水渠从高崎到安兜,在安兜设提水站将水头提升,利用自然高差沿安兜—枋湖—薛岭—后埔—吕厝方向,流到设在莲坂的自来水公司蓄水池。 祖地文化 0 点赞 380 浏览
圭海四记丨叻报:厦门茶信,难兄难弟|旧报识圭海012 自从明末西方人山寨了中国瓷器后,中国对西方贸易的天平便开始发生扭转,进入清代后,福建人为了找回海洋贸易的主动性,又开发了新的出口商品“茶”,短暂性地恢复了对外贸易的荣光。 祖地文化 0 点赞 403 浏览
老禾山照片的故事之16 安兜自来水厂 安兜地势较高,自古饮用水靠井水,无法满足需求。1985年起,安兜社5个村民小组为解决群众吃水困难问题,在安兜山仔顶建设安兜自来水厂,日供水300多吨。 祖地文化 0 点赞 415 浏览
湖里掌故之182 石脚桶 本地乡村的井台边上,原本大多有扁状、圆形的厚重石头凿成的洗衣池,乡人称“石脚桶”。家用的“脚桶”是木头做的,直径最多也不及1米,放在院子的角落洗衣服。可能早先也用来洗脚,所以叫脚桶。 祖地文化 0 点赞 377 浏览
老禾山照片的故事之15 江头幼儿园 1960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最艰苦的时候,许多行业、单位各显神通,纷纷到市郊办农场,种粮食、蔬菜,实行“生产自救”,弥补食品不足。 祖地文化 0 点赞 469 浏览
圭海四记丨叻报:论新加坡义冢之设|旧报识圭海009 唐人下南洋,多半是希望能够衣锦还乡的,但面对天灾人祸,十去九丧的种种悲剧,他们也开始尝试着落地生根,以慰藉亡人虽不能还乡,但至少有一杯土可以安息。 祖地文化 0 点赞 500 浏览
圭海四记丨反清大事:三四岁孩童亦知大仇|旧报识圭海008 辛亥革命之前,南洋各商埠纷纷筹设阅书社及兴办报刊,以宣扬反清言论。当时,闽粤华侨积极响应,捐钱出力大皆出自本心,为后来革命的成功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祖地文化 0 点赞 417 浏览
老禾山照片的故事之14 风动石 塘边社西南介于石头皮山和牛公岭之间有个小山包,叫风动山,海拔高程56.5米。山上有风动石。风动山如今位于兴隆路和宜宾路交界处的华景花园小区内,山包上的风动石还相当完好。 祖地文化 0 点赞 501 浏览
禾山原乡:古楼——曾经的大社 前埔社区原古楼社位于云顶岩东麓,在古楼山、磨心山脚下向东延伸的坡地上。村社的土地东向和前埔、店上相接;南面直达南山、石茂头的山脚;北面隔着莲花石与庄厝相邻。古楼在旧地图上标成“高刘”,这是闽南话的谐音。 祖地文化 0 点赞 389 浏览
圭海四记丨海澄青浦一案:蛮争蛮断|旧报识圭海006 民间争执,虽小,但由下往上控诉,府县衙门往往需按部就班开堂审理。此故事被南洋报刊视作可笑,却也反映了当时管理者居其位的履责,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祖地文化 0 点赞 382 浏览
圭海四记丨迁界之殇,乾隆本《锦里林氏族谱》之三|二三三记 一直以来,有关海沧在清初迁界时的相关资讯十分匮乏,那个时代的海沧人,几乎凭空消失,然后在复界后又毫无征兆地出现,实在匪夷所思。 祖地文化 0 点赞 394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