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陈姓考
陈清平
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两岸陈姓颇有渊源,同祖同根。现就其中两支——阳翟陈、陈井陈的来历做一考证。
阳翟陈氏
属古同安县管辖的有三个阳翟村,即金门阳翟村,灌口阳翟村(现集美区灌口镇境内),同安阳翟村(现同安区西柯镇境内)。三个阳翟村皆为开漳圣王元光支派陈氏所开发的,地名因祖上卜居河南固始阳翟而得,有不忘故土不忘祖之意。
阳翟始祖陈达,号松岗。生于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十六岁时奉命镇守同安语州盐场(浯州即今金门,当时属同安县辖。十四世孙为避倭寇之难,逃至灌口,卜居地也叫阳翟,后又分一支系到同安,亦称阳翟。因此,金门阳翟是阳翟陈氏的祖地。
现三个阳翟宗亲往来密切。灌口阳翟村和同安阳翟村的陈达子孙,常对彼岸焚香祭祖,前年曾致信金门当局陈水在,呼吁厦门一金门直航,以实现回故乡谒祖之夙愿。
陈井陈氏
灌口陈井陈氏是大姓,除灌口外,现在的海南岛、漳浦、福州、台湾等地也都有陈井的地名。
南宋末年同安马巷有个名儒陈太源,因抗元帮助陆秀夫保护帝昺逃走。元朝建立后,在惠安住下一个蒙族亲王,即现在的惠安县蒙族自治村的出氏始祖。陈氏只好往厦门沿海隐居,以便事态有变时从海上逃跑。
陈太源来到马銮(现属杏林区),择地建祠,又在祠堂旁挖了井,在井栏上刻上“陈家井,长富贵”,本想在此安安稳
稳代代繁衍下去。哪想不久,惠安的蒙古亲王又下令通缉抗元分子。陈太源预感到父子兄弟难于团聚,便召集其子文、武、英、烈四人在井边,商讨兄弟分开以求异地生存,并约定今后无论到什么地方生聚,都以“陈井”为村名。不久四兄弟分开,陈文往海南岛海口,陈武开发灌口陈井十五乡,陈英到漳浦,陈烈年幼留在其父太源身边,他们所创建的村落都名为“陈井”。
明末清初,灌口为郑成功反清复明基地之一,郑氏渡海收复台湾时,很多灌口籍的将士跟着前往,其中郑成功的参军陈永华是灌口人,“銮井”陈国祚第一个把灌口凤山祖庙的香火带往台湾。清雍正、乾隆年间,由于解除海禁,陈井人大量迁往台湾,并带去家乡的保护神——灌口凤山祖庙大使公的香火。现在台湾的台北、三重县、彰化、云林、嘉义等地都有陈井的后裔,嘉义县鹿草乡还有“陈井寮”。陈井赴台先民的后裔六万多人,陈井的陈氏在台湾可谓望族。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