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问主人便知姓

——漫谈地名灯号

颜立水


早时的民居建筑,尤其是闽南的宫式大厝,大门上往往嵌有一方辉绿岩石雕匾额,请书法名家题镌,“××传芳”或“××衍派”字样,这就是房屋主人姓氏的“郡号”或“堂号”,一般莫问便知其姓(屋主易姓则另当别论)。郊外山头坟墓墓碑上面横头的两个字(读法自右至左)也是墓主的“郡号”或“堂号”。当然,也有些从字面上只能知其地而不知其姓,如同安有些人家门楣上书写“浯江衍派”,就只知道这个家族其先来自金门,至于姓什么还得问主人。同样,台湾有些先人墓碑镌刻“银同”或“同邑”,这只标示墓主本人或先辈是来自同安的移民。但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常见的是如前所说的现象。

我国秦汉时期以郡为行政建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所以各姓(全国据统计有6363个姓)都以始祖所住郡地为“郡号”。自西晋永嘉之乱始,历经唐、宋,中原汉人整宗带族南徙开基创业并逐成望族。为了牢记本源,加强同宗之间“木本水源”、“敦亲睦族”的血缘感情,各姓族人除了铭记祖先发祥地郡号外,又在落籍地另起“堂号”,作为郡号的“望出”。这些“郡号”、“堂号”常常写在宗祠的大灯上,因而民间习称“灯号”,灯者丁也,寓有“人丁兴旺”的意思,随着时代的变革以及农村的城市化,这种“血缘文化”现象正在逐渐淡化,但这些历史遗留的“郡号”、“堂号”,对于海外游子的“寻根谒祖”仍是一条坚韧的感情纽带。

下面介绍一些以地名为堂号的“地名灯号”:

一、芦山

苏氏郡号“武功”(陕西武功县),“芦山”为苏氏入闽堂号。

苏氏入闽始祖苏益(875~968年)字世进,又名利用,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自光州固始县随王潮入闽,为泉州押卫都统使,至宋赠武安侯,卒葬同安内厝锄山蜈蚣嵛。后晋开运年间(944~946年),苏益的第三个儿子苏光诲诛黄绍颇有功,被“晋江王”留从效表为漳州刺史。但平海节度使“陈洪进惮之,计召至同安,为大第,留不遣,密使人之漳州夺其任”(民国版《同安县志》卷三十)。苏光诲受排挤后,便定居同安永丰乡葫芦山下。葫芦山在同安县城西北隅,为“县治之脑山,以五代时期冶炼铁渣堆积成山形似葫芦而名”。苏光诲所居府第因在葫芦山麓而称“芦山堂”,苏氏亦以“芦山”为堂号。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我国宋代著名科学家、丞相苏颂诞生于斯,因此“芦山堂”当今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万历年间,进士苏寅宾(海南兵备道)移居金门蔡店,其裔也属“芦山”派系。

二、佛岭

叶氏郡号“南阳”(今河南南阳县),“佛岭”为入闽叶氏堂号。

同安县城南门外的风凰山、九跃山南北麓,古称“佛子岗岭下”。叶氏始祖叶洙字崇德,“南阳”叶氏七十五世孙,先居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射坪乡,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随王审知入闽,辅佐闽王料理朝政,后升三学士,择居同安(当时为大同场)佛子岗之岭下,遂以“佛岭”为堂号,佛子岭为同安文庙案山,隋末莆田黄氏女于此结庵修行,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邑令洪世俊于岭上倡造七级石塔以拱文庙,翌年金门人许獬“双冠南宫”(即会试会元、殿试二甲头名)。

“佛岭”叶氏八世叶益(1230~1313年)字深叟,得娶宋魏王赵从政之妹赵环娘为妻。依宋例,皇帝及诸亲王之姐妹称郡主,郡主丈夫称郡马,故叶益世称“叶郡马”,其裔也以“郡马”为分堂号,清代同安莲花“郡马”派迁居金门后浦、庵前、泗湖、青岐等地,这些叶姓居民同属“佛岭”支派。

三、桃源

颜氏郡号“鲁国”(今山东境内),“桃源”为入闽颜氏堂号。

“桃源”为永春古县名,以“众水会于桃溪一源”而名。永春于唐时设桃林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为桃源县(同安也于是年将大同场升为同安县),开闽始祖颜洎于五代末自江西迁居福建德化,旋徙永春达埔洋头,遂以“桃源”为堂号,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颜洎之孙颜必和由永春迁居同安县绥德乡翔风里语洲颜厝村(今金门贤厝)。至明永乐七年(1409年)必和十一世孙颜德泰、颜同元堂兄弟徙居同安县城南门外前街。金门、同安颜氏沿用永春“桃源”堂号,五显后塘村颜氏家庙“桃源世泽分浯水,鲁国人文焕玉堂”楹联,概述该村颜姓(同元派裔)由鲁国(山东)——桃源(永春)——语州(金门)——玉堂(同安后塘的别称)源远流长的血缘、地缘关系。

四、官山

陈氏郡号“颍川”(河南颍川),“官山”为同安马巷内官、嵛头,五显布塘、南安水头埕美等地陈姓的堂号。

同安马巷内官村,有山曰“官山”,亦称王朝山。

王朝山,高二十余丈,以宋末幼帝南奔过此登坐而名。宋时陈国辅(号四翁)由嘉禾里(厦门岛)迁此,遂以山名为堂号。其宗祠厅堂两壁有相传明代张定边以扫帚书写的“礼义廉耻”四个大字,字为行楷,径为1.85米×2.28米。大门对

联为:官爵显唐明东宫良辅史阁明贤世代勋猷垂简册,山川钟龙秀莲花为屏鸿渐拱侍天然形势庄华堂。楹联冠以“官山”堂号,上联追述唐睿宗太子李隆基老师陈邕及明代参与纂修《永乐大典》乡贤陈福山的业缆,下联描叙宗祠以莲花山为屏,远衔鸿渐山的胜景。

五、浯阳

浯洲阳翟的简称,也是金门阳翟和同安阳翟等地陈氏堂氏。

据《浯阳陈氏家谱》载,始祖陈达(898~933年)号松岗,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阳翟村,投王审知麾下为承事郎,五代后梁乾化三年(913年)领父命奉镇同安浯洲盐场,“故浯亦以阳翟名地,示不忘也”。传至七世“智”房陈大益字承宪号谦齐,因避倭患“迁于县溪西之从顺,因旧民仍称阳翟”,后大益之子鲁潜又开科同安灌口鼎美阳翟。故金门阳翟,同安阳翟,灌口阳翟之陈氏居民同用“浯阳”堂号。同安县城西北田洋一带陈姓,居处在同安大轮山之北,因明代三郡知府陈沧江(浯阳七世“信”房),在彼置田拓业,故当地陈氏又以“轮北”作为“语阳”的分堂号,至今上田陈氏家庙大门楹联“浯阳衍派家声远,轮北分支世泽长”即是明证。

六、浯浦

许氏郡号“高阳”(河南高阳县),【浯浦》是浯洲后浦(珠浦)简称,也是现在同安桐屿及小嶝前保等地许氏的堂号。

宋末,四十九郎许治远、五十郎许忠辅,自南诏(今诏安)移居同安语岛(金门),将落籍地命名“丹诏”,因方言谐音而为“山灶”。,至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八世孙许肇建自丹诏渡海入赘同安县城西北三里的桐屿村,即以“浯浦”为许氏分堂号目繁衍成为望族,故桐屿也称许屿或古屿。清雍

正五年(1727年),村人许琰中式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著述甚丰,有《瑶洲文集》、《鳌峰近咏》等十一种文集传世,成为同安、金门的乡贤名儒。

七、祥芝

刘氏郡号“彭城”、“祥芝”是泉州晋江石狮祥芝及闽南部分刘氏的堂号。因刘氏入闽祖刘明举家定居泉州样芝(即现在的石狮祥芝),苗裔以“祥芝”为堂号。

同安刘氏堂号外“样芝”外,尚有县城西池的“玉山”(始祖刘璠是元代同安县令,江西广信府玉山县人)以及县城“米市刘”的“金安”(其先来自金门)等。本世纪三十年代,同安县城的王公楼王、米市刘、渡船头许等来自金门的居民每年清明节结伴乘“菜船”返金门扫墓。

八、金山

洪氏郡号“敦煌”(今甘肃省敦煌市),“金山”为同安马巷市头、下坂、西亭及灌口等地洪氏的堂号。始祖洪清溪为南宋右仆射兼枢密使洪适的裔孙,曾任知县,宋景炎年间由江西乐平金山乡随宋幼帝南奔至同安,先隐居同安溪边石头盘宅,后徙居民安里十一都市头,遂以始祖祖籍地“金山”为堂号。

同安洪氏堂号尚有:大同镇营边的“风山”(始祖洪元毓于明中叶由晋江英林迁此)、小嶝及马巷窗东、蔡浦等地的“嶝山”(始祖洪道因避战乱于南宋绍兴年间隐居同安小嶝后头保)、新民、凤岗及长尾坑的“古山”(始祖洪源为泉郡古山支派)、县城北门外的“金丰”(其先于清末由金门迁入)等。

九、含山

童氏郡号“渤海”、“雁门”、“含山”为泉州、晋江、同安、金门、台湾省台中地区等地童姓的堂号。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祖籍直隸州和州含山县铜城乡东九都(现为安徽省含山县)人童国鼎号绍庵,赴京承装父亲童聚官职,改授福建都司泉州卫指挥佥事,举家迁居泉州,遂以祖籍地“含山”为堂号,尊童聚为入闽童氏始祖。洎四世童流(1414~1512年)字守忠,号万安,自泉州移居同安县从顺里下崎保童头埔(今同安区西柯镇东头埔)。童氏螽斯衍庆,修谱建祠,后因滨海屡遭倭患,子孙四散。十一世童雀字司政迁居金门时,将十世仰辉公骸骨迁葬金门庵前山猫见雀。七世系童保派裔分支广东东饶平县黄岗镇,则以原住地“同安”为分堂号。

十、锦绣

庄氏郡号“天水”,“锦绣”为泉州、晋江、同安等地庄氏的堂号。

唐末,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庄森字文盛,随其舅父王审知平闽留镇,光启间(885~888年)徙居福建永春桃源里蓬莱山,是为庄氏入闽始祖。至九世庄夏字子礼,号澡斋,居官有德政,曾撰《白礁慈济祖宫碑》记。宋宁宗嘉宁定十一年(1218年)赐其建第于泉州府城(今泉州庄府巷),并将永春家乡的“鬼笑山”御墨为“锦绣山”,后世即以“锦绣”为堂号。至宋末,晋江青阳庄佑孙号古山(十二世)之长子庄公哲(号英穀)因护卫宋幼帝南逃留居同安,先住东市,后徙亨泥(今潘土)。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十八世庄仙福字允畴谥勤励,移居县城西桥尾之祥露,成为同安两祥露(另一处是积善里鼎尾的祥露)的开基祖,堂号均用“锦绣”。金门南雄和烈屿庵下庄姓人家,于明初分别自永春祥霞乡和晋江五担市传人,也是“锦绣”支派。

以祖先发祥地为堂号的地名灯号在民间中比较常见,还有一些以其他内容形成的堂号,常见的有:

1、以祖先爵位封号,功名才学为堂号。如郭氏的“汾阳”(陕西华阴人郭子仪因平定安史之乱功封汾阳王)、施氏的“临濮”(孔子的学生施之常受封临濮侯)、邓氏的“高密”(东汉邓禹被封高密侯)、蔡氏的“忠惠”(宋代修造泉州洛阳桥的蔡襄谥忠惠)、周氏的“爱莲”(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有《爱莲说》等。

2、以祖先的懿言美行,道德声名为堂号。如杨氏的“四知”(东汉荆州刺史杨震夤夜辞金典故)、张氏的“百忍”(唐代张公艺以和为贵的治家之道)、游氏的“立雪”(宋代福建建阳游酢尊师佳话)、颜氏的“贤孝家”(元末明初金门贤厝颜应佑千里寻母典故)等。

3、以祖先的名号为堂号。如白氏的“香山”(唐代诗人白居易号香山)、余氏的“武溪”(宋仁宗时的谏官余靖号武溪)、郑氏的“碧溪”(同安城内郑氏开基祖郑晚丁,字秉仁,号碧溪)等。

4、以吉祥物为堂号。如黄氏的“紫云”(唐垂拱间黄守恭舍宅建泉州开元寺时常见紫云盖顶)、柯氏的“瑞鹊”(北宋泉州人柯述奉命至漳州赈饥时有双鹊伴其出入)、田氏的“紫荆”(田项母子救活明英宗朱祁镇之典)等。

5、以民间传说为堂号。如梁氏的“梅镜”(南宋绍兴年间泉州状元梁克家初恋故事)、洪氏的“柏埔”(同安洪厝洪氏开基祖洪植因梦“柏树开花”而择居)、张氏的“珠宝”(元代南安洪濑张汝南因嫁女陪珠而生出“宝珠冤案”故事)等。

以上种种,不一而足,从中可以看出我国“郡号”、“堂号”悠久的历史及其丰富的内涵。如果本着批判继承,去芜存菁的原则,仍然可以从中汲取诸如敬老尊贤、睦邻友好、勤劳俭朴、爱国爱乡等优良的传统美德,俾后生见贤思齐,有所建树。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古同安四大望族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是记叙唐代同安(当时为大同场)陈、薛、黄、石四大望族迁徙繁衍历程的俚语。张翥(宋)“嘉禾风物咏”有“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家园”之句,《同安县志》也有“南陈北薛”的记载,说明此称由来已久。

从《佛岭叶氏族谱》看同安先民渡台

同安占地缘及行政之先,明后期即有先民移居澎湖,据林嘉书《明清时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一文统计,明万历至永历间即有13姓41宗支入垦澎湖,后再东入台湾,其中无同安叶姓。

闽台陈姓考

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两岸陈姓颇有渊源,同祖同根。现就其中两支——阳翟陈、陈井陈的来历做一考证。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