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各姓氏的源流郡号昭穆概说

蒋文转  林勤石


姓氏

中国远古原无所谓姓氏。相传太昊伏羲(风姓),因鉴于往昔族内婚之生育不蕃,及族外婚掠夺女子之生杀不已,令女娲正姓氏,制嫁娶之法,以姓表血统,而示女系;以氏表宗族,而示男系。于是,男为氏,妇称姓。黄帝建国,娶正妃嫘祖及嫔三,生子25个,依其为官之德,赐十四子为十二姓,此为姓之始。至夏、商、周三代,姓与氏仍有严格区别。氏为贵族所有,贵者有氏,贱者无氏。姓之为用,在于别婚姻,故有“同姓不婚”。到了战国,虽然氏族繁衍日盛,但仍然称为氏族,不以氏为姓。秦灭六国,封建解体,原各国的贵族纷纷沦为庶民。他们或以氏为姓,或以国为姓,姓氏之称逐渐混而为一。

最早出现的姓氏,俱以所居之地为姓。如黄帝所居为姬水则姓姬,帝舜所居为妫水则姓妫。后人口越繁,有些子孙则以封地为姓,如秦、晋、郑、鲁、卫、吴、宋、齐等。三国以后,有的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空、司徒、帅、王、侯等;有的以职业为姓,如优、巫、陶、屠等;有的以所居方位为姓,如西门、东郭、南宫等:有的以辈份为姓,如孟、仲、季等。还有皇帝赐姓,有换姓、冒姓、避讳或避祸改姓等等,以祖先封国、封邑及名字为姓者甚为普遍,其中仅以姬周派渊源得姓者即有36姓之多,下见《姬周派渊源系统图》:

《郑焦通志》“氏族略”曾将姓氏归为32类。全国有多少姓氏,据有关资料统计,现在共有姓氏6363个。其中:单姓3730个,复姓2498个,三字姓127个,四字姓6个,五字姓2个。

至1987年底,同安共有姓氏216个,其中:单姓213个,复姓3个。依其历史渊源有下列9种:

(一)以姓为氏2个。

如姜氏是炎帝的后代,炎帝居于姜水,就以“姜”为姓(姜水在今陕西省岐山县西,源出岐山),姜姓的后代就以姜为氏。同安以姓为氏的还有“姚”。

(二)以国名为氏72个。

如陈氏原出自妫姓,周灭商后,把舜的后代胡公满封到陈,建立了陈国(故址在河南省东部和安徽省亳县一带)。春秋末年,陈国被楚国所灭,陈国的国君、公子逃到齐国,他的后代就用原来的国名“陈”作为自己的姓氏。又如蒋氏出自姬姓。周公第三子伯龄被封到蒋(故址在河南省固始县东部),是周朝一个小国,后被楚国所灭,伯龄的后代就用原来的国名“蒋”作为姓氏。同安属此情况的姓氏还有:程、戴、邓、甘、葛、郭、韩、胡、黄、纪、江、康、黎、梁、吕、罗、倪、彭、任、阮、申、沈、施、舒、苏、宋、隋、谭、唐、汪、魏、卫、吴、项、肖、谢、邢、徐、许、薛、殷、曾、章、郑、周、朱、蔡、曹、于、谷、齐、赵、辛、商、夏、焦、路、雷、赖、竺、邹、鄢、原、习、联、茅、向、武、封、巢。

(三)以封邑或居住地为姓氏57个。

叶氏起源于春秋末期,楚国大夫沈诸梁(字子高),是沈尹戎的儿子,因他的封地在叶(今河南省叶县南),称为叶公,他的后世子孙就用封地名“叶”作为姓氏。池氏则以居住处所为氏。因古代城称为垣,城周围的护城河称为池,居住在护城河边的人就用居住处所“池”作为自己的姓氏。池氏为西平(今河南省西平县)望族。同安属此类姓氏还有:元、卞、白、毛、刘、尹、祁、冯、范、留、单、温、翁、傅、蔺、陆、高、靳、邱、崔、柳、杨、杜、潘、邵、钟、欧阳、郁、马、易、华、卢、严、韦、练、郝、危、聂、莫、屈、顾、裴、饶、应、上官、涂、欧、巩、苗、蒲、薄、延、丘、贝。

(四)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42个。

如柯氏起源于春秋,吴国有个叫柯虏,是吴王的儿子。他的后代就用他名字中的“柯”,作为姓氏。又如,颜氏出自曹姓,颛顼帝的元孙叫陆终,陆终的第五儿子名安,安的后裔叫挟,周武王封挟于邾,为鲁国的附庸。战国时为楚所灭。邾挟的后代有个叫夷父,字颜公羊,人称颜公。颜公的后代子孙以他的字中的“颜”作为姓氏。同安属此类姓氏还有:包、方、董、段、兰、连、骆、牛、童、伍、游、佘、袁、岳、鞠、孙、廖、石、汤、卓、孔、祖、查、浦、柴、储、冷、关、安、麦、孟、庞、桑、闻、刁、熊、渠、干、晁、窦。

(五)以官职为氏的有13个。

为了纪念祖先任过的官职,以光宗耀祖,就以官职为氏。如王氏,因帝王之后蕃衍各地,人称王家,其子孙就以王为姓,这是王氏立姓的一个源头。又如詹氏的“詹”,原是官的名称,是主管占巫的官职,“占”和“詹”同音,詹尹官的后代就用祖先的官职名“詹”作为姓氏。同安此类姓氏还有:钱、尚、史、符、凌、侯、宗、官、龙、寇、司徒。

(六赐姓或改姓的有12个

林氏出自子姓,系殷比干之后裔,比干系太乙之子,帝乙之庶弟,纣王之叔,见纣王无道,直谏而死,夫人陈氏有遗腹三月,惧纣王之祸,与婢四人避难于长林石室之中,生子名泉,周武王克纣表比干,征其后嗣,时泉方三岁,由其母抱见武王,以其长林而生,赐姓“林”,赐名“坚”,封公爵,食采博陵,古名冀州,又名西河,此为林氏的发祥地,中国的林氏统称为西河林,比干成为林氏的始祖。又如车氏,汉朝时,汉武帝的丞相叫田千秋,因为他已年老,汉武帝特别准许他乘车出入宫禁之中,当时人称“车”丞相。田千秋为了感谢皇帝的恩德,就以“车”字作为自己的姓氏,他的后代也就沿袭下来。同安属此类姓氏的还有洪、贺、龚、尤、何、金、时、田、张、李。

(七)以谥号为氏者7个。

庄氏出自芈姓,是用谥号作为姓。春秋时,楚国国君芈族死后谥号“庄”,称为楚庄王,他的支庶子孙有的就用他的谥号“庄”作为姓氏。同安属此类姓氏者还有:文、缪、惠、简、俞、丁。

(八)以技艺为氏者有2个

卜氏是以技为氏。卜是占卜的意思,用卜甲、卜骨两种方式来预知祭祀、征战、田猎、出入、年成、风雨、疾病等事的吉凶。在周代就设有卜人,是春官的下属,专管占卜之事。有占卜技术的人的后代就用先人的技艺“卜”字作为自己的姓氏。陶氏也属此类。

(九)其他姓氏有8个。

同安有8个罕见的姓氏,均由北方来的,如禤、粘、豆、衣、固、面、拥、出。

郡号  堂号  灯号

郡是我国古代划分的行政区域。秦以前的郡比现在的县还小,从秦起就比县大。秦统一六国后,把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魏晋至隋唐时,每郡都有显贵的家族。其郡中豪门著姓即以发祥地的郡名立为自己的“郡号”,以区别于其他姓氏。因其子孙蕃衍日多,由其发祥地迁居他郡,其后传衍成为该郡之望族巨室,该郡便成为望出之郡。发祥地和望出之郡,合称为“郡望”。各姓氏把郡号冠在姓氏之上,以示不忘本源。

郡号又称堂号,同安俗称灯号。以发祥地为郡号是总堂号,以望出为堂号是分堂号,二者可统称为“郡望堂号”,同安则统称为灯号。

此外,各姓氏之支派间,也有以先辈之德望、功业、科第、文学立为堂号,以别于其他支派。

同安二百一十六姓氏,其郡号(总堂号)来源有:

(一)起源于发样地

如陈姓郡号“颖川”(河南省颖川县),洪姓郡号“敦煌”(甘肃省敦煌县),周姓郡号“汝南”(河南省汝南),马姓郡号“扶风”(陕西省扶风县),庄姓、赵姓、姜姓的郡号“天水”(甘肃省天水市),路姓郡号“内黄”(河南省内黄县),许姓郡号“高阳”(河北省高阳县),占姓、俞姓、章姓、邢姓的郡号“河间”(河北省河间县)等。

(二)纪念先祖的官职

如郭姓的郡号“太原”(总堂号),至郭子仪封汾阳王,其子孙就用“汾阳”作为灯号(分堂号)。吴姓郡号“渤海”,至吴季扎任延陵王,其子孙就用“延陵”作为灯号(分堂号)。林姓郡号“西河”,至林披生九个儿子,任九州刺史,皇帝赐“九牧之荣”,其子孙就用“九牧”作为灯号(分堂号)。又如潘涂林姓,其祖系闽林二十八世孙林珊,曾于后唐长兴元年以武功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兼太子太傅上柱国”,其裔孙就用“金紫”作为灯号(分堂号)。

(三)迁居纪念

同安现有一些灯号是纪念原住地的。如“浯阳”、“浯江”、“语浦”的灯号,均是从金门迁居的。大同镇北门洪姓(灯号“金丰”),田厝、洋坂李姓(灯号“金田”)也都来自金门。

莲花镇南山村陈姓,灯号“漳南”,是从漳州迁居来的。马巷镇市头、孙厝、下坂、西亭、朱坑等村的洪姓,灯号“金山”,是从江西省乐丰县金山乡迁居来的。社坛、田中央、康浔、城西、双圳头、西池,华侨农场的刘盾、下庄等村的刘姓,灯号“玉山”,是从江西省玉山县迁居来的。内厝镇的赵岗、尾山、美仙湖,马巷镇的溪上等村的王姓,灯号“珩山”,是从晋江珩敦迁居来的。曾姓灯号“龙山”,是从泉州龙头山迁居来的。大同镇田厝陈姓,灯号“海同”,是从海澄迁居来的。

五显乡寮野黄姓,灯号“浔阳”,是从石浔迁居的。

(四)纪念祖先当官清廉

杨姓的郡号“弘农”,另立分堂号“四知”,因为杨震五十岁那年,当上了东汉州郡的长官,他上任时,路过昌邑,晚上就在这个县城里住宿,由他举荐的昌邑令王密夜怀金十斤送他,他不受,密曰:“暮色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只好羞愧而退。杨震后世子孙有的就用“四知”作为灯号。

(五)传说立郡号

黄姓的郡号“江夏”,另立分堂号“紫云”。相传唐初泉州富户黄守恭,西街有一片桑园(现开元寺),唐垂拱三年(686年)。黄守恭夜梦一僧乞地为祠,守恭许愿说:“如桑开白莲,便舍地为寺”。过几天,桑树果然开莲花,守恭也就划地让和尚建了开元寺。直到现在寺里还有一株千年古桑莲。该寺也因此称为“桑莲法介”。当时建殿时,紫云盖地,又称“紫云大殿”,同安黄姓由开元寺黄姓蕃衍,就用“紫云”作为灯号。又如北门郭姓自立灯号“松莲”,是因祖先选定居地,夜梦松树开莲花。一天走到北门天已黑,见山边松树有灯光,认为这是象征松树开莲花的福地,就在北门定居,自立“松莲”为灯号。

昭穆

昭穆,同安俗称字辈,辈份,字芸。关于昭穆的起源,据史料记载,远在汉代就已形成。所谓昭穆就是通常所说的辈份的代表用字,即某地或同一姓氏规定的在人名中用来标志世系次第的分别和宗族内部等级身份高低的特殊的代表字。据调查,同安各姓氏的昭穆与全国各地姓氏的昭穆一样,大体上具有如下含义:

(一)祖国富强国泰民安

虽然昭穆只限于在家族范围内通用,但许多编写者本身就是有志报国之士。他们在编写时将政治责任感融入字辈谱中。如大同镇岳口村陈姓字辈,其中一句是“祖国富千秋庆”。洪塘镇石浔村吴姓字辈中有一句“国泰安迪”。凤南农场砖仔村周姓字辈中有句“国泰民安”。西柯镇官浔村林姓字辈中有“保定安宁”。内厝镇莲前村王姓字辈中有“同乐扶国家”。莲花镇上陵村詹姓字辈中有“报国丹心赤”。新店镇浦南村蔡姓字辈中有“仕应光国芳”。珩厝村王姓字辈中有“忠诚华国世文明”等等,说明我们祖先的爱国精神。

(二)礼义传家宝忠孝振家声

中国人历来推崇诚实可靠、忠厚老实的品格,以此对后世子孙进行道德教育。同安不少姓氏编写的昭穆用字就含有这种内容。如新店镇珩厝村王姓的“诗礼传家祖德兴”,西柯镇潘涂村林姓的“忠孝振家声”,丙洲村陈姓的“礼义传家宝”,大同镇埔地村陈姓的“仁义礼智建大业”,新民镇下柑岭村杨姓的“尊宗敬祖世守清廉”,洪塘镇苏厝村苏姓的“守法宜永宁”,大同镇下路庄姓的“清芳世守”,新店镇杨厝村龚姓的“忠厚葆元贞”等,说明我们祖先尊孔崇儒思想。并以此作为家风世世相传。

(三)不忘本源

关于迁居纪念,除了用灯号表达外,有的还编成昭穆,表示不忘本源。如内厝镇后按村许姓的“传泽由光固”,说明许姓是从河南省光州固始县迁居来的。大同镇大庭内王姓的“固始本木秀,福清源永通,金门基业建,同厦衍派宏”,清楚地说明该姓的来源。

(四)寄望子孙兴旺发达

有不少姓氏编写的昭穆,寄望于子孙成名成家,兴旺发达。如内厝镇后垵、许厝许姓的“子孙合万千”;锄山村宋姓的“子孙盛隆”。新民镇西洪塘村张姓的“贤能欢踵起,科甲自联登”。汀溪镇堤内村林姓的“文章耀世华”。大同镇曾姓的“文章焕国华”等等。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古同安四大望族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是记叙唐代同安(当时为大同场)陈、薛、黄、石四大望族迁徙繁衍历程的俚语。张翥(宋)“嘉禾风物咏”有“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家园”之句,《同安县志》也有“南陈北薛”的记载,说明此称由来已久。

从《佛岭叶氏族谱》看同安先民渡台

同安占地缘及行政之先,明后期即有先民移居澎湖,据林嘉书《明清时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一文统计,明万历至永历间即有13姓41宗支入垦澎湖,后再东入台湾,其中无同安叶姓。

闽台陈姓考

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两岸陈姓颇有渊源,同祖同根。现就其中两支——阳翟陈、陈井陈的来历做一考证。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