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牒浅议

蒋文转  林勤石


中国谱牒,始于周。周室曾设小史之官,专司“奠系世,辨昭穆”,即掌管世系谱牒文献。魏、晋、南北朝至唐,门阀土族制在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均设官撰谱,使谱学成为专门之学,是官办谱学的极盛时期。宋、明时,由于士族制度的崩溃,门第之见渐衰,朝廷不再设官撰谱,而由各姓氏修撰,民间修谱之风与日俱盛。

谱牒包括族谱(或宗谱)和家谱(或家乘)。族谱内容包括姓氏源流、始祖支派、全族世系、派衍和历代考妣的名号、官职、事迹、墓地等。家谱则注重本房或本支的发展情况,内容比较详细、具体。因此,谱牒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资料库,蕴藏着大量的关于历史学、社会学、人才学、人口学、民族学、方志学等方面资料。1988年7月在五台山举行首届中国家谱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我国是世界闻名的古国,又是有着数千年璀灿文化与优良传统的大国,世系、谱牒、家乘的创始及研究,源远流长。研究谱牒在某些国家方兴未艾,出现了“谱牒学”。

同安是台胞主要祖籍地和重要侨乡,谱牒的整理和研究更具现实意义。不少“三胞”根据族谱、家谱寻根认同,如菲律宾前总统科拉松·许寰哥·阿基诺夫人,就是根据族谱记载,通过菲律宾许氏宗亲会到我县寻祖的。台湾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会长周大围先生回大陆认同并捐资重修白礁慈济宫。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芦山堂”苏氏宗亲是根据族谱关于“苏周许连本兄弟”的记载回银同认亲的。又如美籍华人杨雅惠女士,其祖先于1686年由我县的汀溪乡蔡坝迁居台湾再移居美国,根据族谱记载,于前年回乡寻祖。不少族谱还详细记载族人移居南洋或台湾的资料。如佛岭叶氏族谱则记载了自明末清初至民国初年250多年间移居台湾的族人共170余人及部分族人在台经营发展繁衍播迁的资料。东园张氏家谱则记载了其家族系明代金门青屿人张必宜移入开基繁衍,康熙间其后裔张勇省兄弟又移澎湖开拓“东石村”和“两头看村”的史料。阳翟、东埔、西埔、后塘、后烧、卿朴、吕厝、沙尾、彭厝、大宅、斗门(内厝)、北门(大嶝)等十余个同安村社的各姓族谱均记载其开基祖系明清时代由金门人内迁繁衍成族。这些族谱资料在两岸关系研究和对台工作中均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另外,各姓族谱内记述的宗族迁徙、开拓、族规家训、契约族产、功名业绩、祠堂家庙、婚姻人口、大事记等,均是地方开发史、宗族制度、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人口伦理变迁乃至民俗信仰、华侨史、地名学等多学科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已引起人文学者高度重视。

以上所述,证明谱牒并非尽是宣扬封建宗法之作,其中不少内容于今仍然有用。我们所见之族谱家乘,均有教育后裔子孙勤奋进取、忠孝和睦之内容,无一处教唆其裔孙为非作歹者。甚为可惜的是出于种种原因,有些姓氏的族谱已被毁灭或毁坏,而现存的大部分族谱都是孤本,且虫蛀腐烂,若不妥善保管并采取补救措施,日后将是一件憾事。

在同安各姓氏的族谱收集、研究中,也发现了一个普遍的问题,即清、民国时期的同姓异地联谱之风造成了宋代以前祖先世系的合流和不实。这是当时各宗族为扩大影响、提高社会地位而采取的功利行为,却给后代研史者造成相当大的困惑。此风之下,各姓入闽先祖都集中于几个同姓的皇裔贵胄、名臣良将或鸿儒硕学身上,为硬接世系,往往使自谱的世系板块下移或上移,造成年代上的矛盾和混乱,对先祖的业绩也给予夸张、虚构和随意包装。如闽王王审知在位时厚待部下将土和河南同乡,结果同安很多姓氏的入闽或开同先祖都不约而同地标榜为五代随王审知入闽的光州固始人。朱明灭元,标榜民族气节,结果很多姓氏修谱时都说先祖是宋朝遗臣,拒不仕元而稳居同安山区海岛。其实,历代北民入闽迁同者,多数是逃避北方战乱的平头百姓。各姓均多地多人南迁,各分支都自有来历。现存族谱,一般是联谱多虚,分谱较实。唐宋世系,业绩较虚,明代以下本支世系、业绩较实。研史者须慎重考辨,不能见古谱即信之。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古同安四大望族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是记叙唐代同安(当时为大同场)陈、薛、黄、石四大望族迁徙繁衍历程的俚语。张翥(宋)“嘉禾风物咏”有“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家园”之句,《同安县志》也有“南陈北薛”的记载,说明此称由来已久。

从《佛岭叶氏族谱》看同安先民渡台

同安占地缘及行政之先,明后期即有先民移居澎湖,据林嘉书《明清时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一文统计,明万历至永历间即有13姓41宗支入垦澎湖,后再东入台湾,其中无同安叶姓。

闽台陈姓考

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两岸陈姓颇有渊源,同祖同根。现就其中两支——阳翟陈、陈井陈的来历做一考证。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