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祖先炎黄二帝

陈金城


中国人爱说自己是炎黄子孙,即是说,黄帝和炎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黄帝和炎帝均为4500多年前陕西一带的部落首领。黄帝部落居于陕北。相传黄帝之母于郊野见闪电绕北斗而怀孕,二十四个月生帝于寿丘,帝生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号轩辕氏、有熊氏(有熊国君)。据说炎帝生于烈山,其部落居于陕南岐山一带的姜水流域,故以姜为姓。炎帝教民“烧草木种田”,故号神农氏、烈山氏。炎黄两部落互相通婚,并先后向中原地区推进。

时山东、安徽一带有九黎人81部,部落联盟首领叫蚩尤,率部族首先进入中原地区。当炎帝部落进至中原时,与九黎人进行了长期争夺战,结果炎帝败走涿鹿(今河北涿鹿县),与早已推进到那里的黄帝部落结为联盟,共同反击九黎人,击杀蚩尤,此即为公元前26世纪的“涿鹿之战”。九黎人部分加入炎黄联盟,部分南下与江淮的苗蛮部落杂居、融合,成为江南百越诸蛮的祖先。此后黄河下游济水流域的东夷九部兴起,首领名太皡,风姓,以龙为图腾。其后又有少皞氏兴起奄(今山东曲阜),以鸟为图腾(为以后子姓商部落的祖先)。

涿鹿战后不久,炎黄联盟内争,爆发“阪泉之战”(地在今河北怀来县),结果炎帝失败,部众归附黄帝,建立了新的炎黄部落联盟。黄帝后裔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执政时,炎帝后裔及臣工共工氏、夸父氏、邢天氏先后发动争夺权力的叛乱战争,均被击败,炎黄联盟得以巩固发展,东夷九部也逐渐融入,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地区,炎黄联盟发展成炎黄部族。至公元前23~21世纪时的禅让制时代,有名的部族首领尧(陶唐氏)、舜(有虞氏,妫姓)均为黄帝嫡系后裔。此时东夷少皞部落的一支(赢姓)迁居西方,成为春秋时代西戎各族和秦国王室的祖先。史载大禹(夏后氏,姒姓)晚年曾推荐伯益为接班人,伯益为东夷部落首领,赢姓始祖,可见其时东夷人与炎黄部族融合之深,东夷太皞氏的龙腾图已被炎黄部族普遍接受。历夏、商、周三代,至春秋时期(前771~前476年,)炎黄部族和周边民族进一步融合为华夏族,成为黄河流域居民的主体。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东方六国,首建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中原各族融合加速。至汉代,以国为姓称汉族。故至今中国人喜称黄河为母亲河,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随着汉唐封建王朝的开拓,大一统局面进一步巩固、发展,南方百越各族也纷纷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唐末宋元之后,随北民大批南移,我国的民族大融合屡掀高潮,至清初已形成牢不可破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大家庭,东北、蒙古、新疆、西藏、海南岛、台湾均处于清王朝的有效管辖之下。

史载黄帝发明衣服、舟车、制陶、蚕桑、文字、音律、算数等,炎帝发明农业、纺织、医药,太皞氏发明网罟、畜牧、八卦,蚩尤发明金属冶炼,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正是兴起于四千多年前的炎黄时代。相传黄帝有四妃二十五子,黄帝为其子制十二姓:姬、酉、礼、己、滕、箴、任、笋、僖、佶、儇、依,今之姓氏很多即由此十二母姓演化而来。炎黄二帝后代子孙在夏商周三代多受封邑官爵,成为众多以封国、封邑和官爵为姓的宗族始祖。据说炎帝的后裔有姓氏247个,其中姜、洪及烈山五姓(吕、卢、高、纪、许)血缘特别亲近。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古同安四大望族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是记叙唐代同安(当时为大同场)陈、薛、黄、石四大望族迁徙繁衍历程的俚语。张翥(宋)“嘉禾风物咏”有“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家园”之句,《同安县志》也有“南陈北薛”的记载,说明此称由来已久。

从《佛岭叶氏族谱》看同安先民渡台

同安占地缘及行政之先,明后期即有先民移居澎湖,据林嘉书《明清时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一文统计,明万历至永历间即有13姓41宗支入垦澎湖,后再东入台湾,其中无同安叶姓。

闽台陈姓考

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两岸陈姓颇有渊源,同祖同根。现就其中两支——阳翟陈、陈井陈的来历做一考证。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