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华氏探源

彭炳华


同安华氏散居于大同镇各街,据1987年人口普查,人口数22人。

华氏得姓有3个来源;一、以采邑为姓氏,源于子姓。宋正考父食采于华,后以为氏(据《广韵》)。正考父,春秋时为宋上卿。华邑故城在今山东费县东北六十里。二、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源于子姓。“出自子姓,宋戴公孙督,字华父,为宋太宰,弑其君殇公及其大夫孔父,厚赂齐、秦、鲁、郑四国,不能讨,使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三、“夏仲康(夏朝第四代君主)封观于西岳,曰华氏。”(据《姓氏考略》)华氏郡望:武陵、平原、沛国。

同安《华氏族谱》已残破不堪,据残本谱序所载:“吾族灯号武陵,同安本派系由龙林州上亭县(笔者注:查《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无此地名,是否龙岩地区上杭县之讹,待考)分支而来,始居吾鳌峰茂林附近邱许二姓之间,世世务农,数代单丁,至十六世孙兄弟3人乃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迁往县城,改务小商贩。原始族谱失自先世。乃于民国33年重修。并自十五世祖起编‘天文献瑞微,万国兴仁政’十字为本派字伦”。“先祖云:‘先祖曾欲回乡省亲,中途风浪骤起,原始族谱遂同所有行李,悉数投海,以故来同以前诸事,无从考证。’按武陵疑是湖南常德市,又计自同安至常德,中间并无长远辽阔之水路,何至连族谱亦竟投海?或疑是杭州,杭州西南有虎林山,因避唐讳改武林,未知二者果有一是否?”

笔者认为,谱序按语有误,武陵即湖南常德,若从陆路同安至常德中间并无长远辽阔之水路,但是如果从海路北上至上海,然后溯长江而上至常德,就全部走水路。华氏于1905年迁到县城,1944年重修族谱,时间相距近40年,早在19世纪末,上海至重庆就有火轮进行客货两运。常德地当滇、黔、粤、桂、川、湘、鄂、赣八省通衢之中心,贸易日见发达,凡西南之土产,皆以此地为输出之道。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奏准开为商埠,其后航路通行者,有汉口、长沙、益阳、岳阳、沙市五线。华氏先祖可能务商以后,经济得到改善,水路交通又甚为便利,才会回乡省亲,“中途风浪骤起,原始族谱遂同所有行李,悉数投海”。况且杭州自汉已名武林,亦非避唐(伯虎)讳为武(据《四朝闻见录》)。可见华氏先辈是于清末由同安沿海路北上溯长江回乡探亲而遇险失谱的。

族谱残本只剩下十一世以后的记载,十一世延改生于雍正癸卯年(1723年),十七世清生于光绪甲辰年(1904年),六代平均衍传世隔为30.1年,又谱序中有“数世单丁”之记载,一至十世世隔应在33~35年左右。依此推算,一世约生活于十四世纪80年代,即明初洪武年间于同安吾峰开基,至十六世娶城内人邵断娘,兄弟3人才从山区迁往县城。

现在大同镇三秀街、后炉街、南门街、西安街华氏三房子孙即为十六世兄弟3人的后裔。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古同安四大望族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是记叙唐代同安(当时为大同场)陈、薛、黄、石四大望族迁徙繁衍历程的俚语。张翥(宋)“嘉禾风物咏”有“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家园”之句,《同安县志》也有“南陈北薛”的记载,说明此称由来已久。

从《佛岭叶氏族谱》看同安先民渡台

同安占地缘及行政之先,明后期即有先民移居澎湖,据林嘉书《明清时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一文统计,明万历至永历间即有13姓41宗支入垦澎湖,后再东入台湾,其中无同安叶姓。

闽台陈姓考

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两岸陈姓颇有渊源,同祖同根。现就其中两支——阳翟陈、陈井陈的来历做一考证。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