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杜姓渊源

颜立水


同安杜姓主要集中在原属同安县管辖的安仁里马銮乡(现属厦门市杏林区)。现在同安区境内只有大同镇的小西门、五峰埔、乌山尾等自然村及各街有少数杜姓。据1987年人口普查,人口数69人。

杜氏得姓有三个来源:1、黄帝时杜康作酒,以杜康为其始祖(据《世本》)。2、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鲜卑贵族孤浑氏改为杜氏(《据魏书.官氏志》)。3、以封地为姓氏,源于陶唐氏。“陶唐氏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迁封杜伯,子孙居杜城(今西安市东南50里),为其得姓之始”(据《通志》、《古今姓氏书辩证》)。郡望:京兆、南阳、汉阳[按:读音dǔ、tú者为另姓。春秋时,楚有杜(dǔ)敖(见《集韵》),晋有杜(tú)蒯(见《康熙字典》)]。

北宋祁国公杜衍(978-1057年)九世孙杜牧支,宋末因避元兵自浙江温州迁居福清县大让山,为福清杜氏肇基祖。牧支从弟杜仁随文天祥勤王(宋幼帝),兵败五梅岭,知宋室不可复兴,遂与其弟信、侃、代谋隐。杜仁由漳州至同安县安仁里滨海,马铃忽坠,勒缰收铃,见三峰鼎峙,两屿插鬓,自仙旗岭东南蜿蜒二十余里,江流环绕,遂卜居于此,称名“马銮”。因沿江多茂林修草,牧马者咸集其地,故又名马林。乡人周源(成化十四年进土)居官清廉,有司为其树“清风可师”坊,故马銮亦称“清銮”。杜仁为同安杜姓开基祖,其曾孙杜兴,生子存仁、存义、存礼、存智、存信,是为同安杜氏五房之始。

杜姓郡望京兆。同安杜姓昭穆自杜衍二十六世(即杜仁十八世)始取《诗经·大雅·下武》之篇昭兹来许,绳其祖武,于万斯年,受天之祜四句作为字行次第。

有清一代,据《同安县志》记载:杜辉,云南永北镇总兵,弟杜逵,广东都督,灌口人,康熙十一年,吴三桂乱,兄弟在乱中殉职。杜梅,字占魁,马銮人,乾隆二十四年举人。杜中士,马銮人,道光三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杜兰心,马銮人,光绪元年举人。杜光玉,马銮人,乾隆乙卯武举人。杜履中,马銮人,光绪壬寅武举人。杜文良,黄庄人,缅甸经商,富甲一方,光绪二十五年李鸿章奏奖“乐善好施”匾。

马銮杜氏在清代中叶就有乡人渡台。二十五世伯福、伯敬、果礼,二十六世昭蒲等人往台湾;二十八世神求往台湾八甲街,来纳卒葬台湾凤山县大蒲庄;三十世捷元往台湾内田厝;三十一世锦瑶往台湾大隆同,洽治、艮寅兄弟同往台湾大稻埕。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古同安四大望族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是记叙唐代同安(当时为大同场)陈、薛、黄、石四大望族迁徙繁衍历程的俚语。张翥(宋)“嘉禾风物咏”有“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家园”之句,《同安县志》也有“南陈北薛”的记载,说明此称由来已久。

从《佛岭叶氏族谱》看同安先民渡台

同安占地缘及行政之先,明后期即有先民移居澎湖,据林嘉书《明清时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一文统计,明万历至永历间即有13姓41宗支入垦澎湖,后再东入台湾,其中无同安叶姓。

闽台陈姓考

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两岸陈姓颇有渊源,同祖同根。现就其中两支——阳翟陈、陈井陈的来历做一考证。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