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薛氏渊源

洪树勋


据1987年人口普查,同安薛姓人口共72人,主要分布于新店祥吴后山村、马巷后滨张林村、五美街及大同镇各街。

薛姓得姓渊源有二:一是源于任姓。黄帝时任姓裔孙奚仲居于薛,历夏、商、周至六十四代封为薛侯,遂以国为姓。周末为楚所灭。(据《广韵》)。二是源于田姓。“孟尝君封于薛,秦灭六国而失其祀,子孙遂氏薛。”(据《吴录》)古薛国在今山东藤县东南,战国初为齐所灭,成为田婴、田文(即齐相孟尝君)封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田氏族人遂以薛为姓。郡望:河东、新蔡、沛国、高平。

三廉、北薛

“三廉”、“北薛”均指薛令之。晋末中原板荡,薛齐于永嘉二年(308年)从陕西南迁江左(江苏一带)。其六世孙薛贺,字履端,南齐时官拜光禄大夫。梁代齐时,于天监二年(503年)携眷迁居福建长溪县西北乡石矶津村(今福安市溪潭乡高岑廉村)。薛齐十一世孙薛令之,字珍君,唐神龙二年(706年)进土,开元初为左补阙兼太子李亨侍读,因受奸相李林甫排挤,称病返乡。玄宗闻其贫,令有司岁给米帛,令之量受,不肯多取。晚年携家迁居嘉禾屿(今厦门),建同安东岳庙。肃宗即位,思东宫旧德,召之已卒。帝嘉其廉,名其长溪故乡曰廉村,水曰廉溪,山曰廉岭。后裔遂以三廉为分堂号。

薛令之孙薛沙居于嘉禾里薛岭(今金榜山)北麓,岭南住陈夷则之子陈俦,世称“南陈北薛”,为唐代开发嘉禾屿之两望族。宋代薛氏一家三进士,即薛舜俞、薛舜庸、薛梦纪。薛舜俞,字钦父,绍熙元年进士,知金华县,郡守督催欠赋严急,舜俞请宽其期,民悉乐输。罢归卒,著有《易抄》、《诗书指》、《文集》。薛舜庸,字惠父,舜俞弟,绍熙四年进士,知古田县,民间死牛,例应输钱于官,舜庸叹曰,民不幸牛死,又责输钱,是重困也,立除之。徙兴化军通判,卒于任。薛梦纪,舜庸子,绍定五年进士。

薛氏入闽一世祖薛齐,银同一世祖薛令之。

同安薛氏

薛令之十二世孙薛之偓,任司农少卿(县志无载),于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年)迁徙在坊里岳口村。薛氏在县城人文蔚起,明永乐十五年西南隅铺前人薛阳生中举,任直隶宿迁教授:万历四年东桥人薛应辰中举,知浙江宣平县。明末清初,郑成功与清兵在同安激战30余年,岳口薛氏纷纷外迁避难,有的迁往灌口,有的迁民安里十一都后山社(今新店镇祥吴村后山自然村),有的迁泉州、金门、漳州、长泰,有几户迁入城内谋生,岳口就没有薛氏了,只保留着薛祖祠祀薛令之(称释迦宅,60年代废)。

明末清初,岳口薛顺通携族避难迁后山社(今新店镇祥吴村后山),耕稼为生。后山古称利仔宅,分上乡、中乡、下乡、前乡四社,住4个姓氏,薛氏住上乡,人口至民国初曾达二、三百人。因瘟疫蔓延,死尸相枕,纷纷外逃避灾。其中有4户迁翔风里十三都东坑,疫情平定后3户又回后山;有3户迁马巷五甲尾,一户迁后滨村张林社,更多宗亲浮海远渡金门、台湾和东南亚各地谋生。

宋末元初,翔风里十二都湖莲村(今马巷镇后莲村)也住有薛氏,人口达二、三百人,建有祖祠,遗址尚存。明末洪氏迁入,薛氏陆续外迁,有的入赘洪家,最后迁马巷经商的是薛炳、薛通,但他们在马巷已无后裔。

薛氏昭穆为明万历举人薛应辰编撰:应允思崇宜伯公,吉彝朝甫文明中,仁昭义立丕基永,德厚光华序复同。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古同安四大望族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是记叙唐代同安(当时为大同场)陈、薛、黄、石四大望族迁徙繁衍历程的俚语。张翥(宋)“嘉禾风物咏”有“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家园”之句,《同安县志》也有“南陈北薛”的记载,说明此称由来已久。

从《佛岭叶氏族谱》看同安先民渡台

同安占地缘及行政之先,明后期即有先民移居澎湖,据林嘉书《明清时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一文统计,明万历至永历间即有13姓41宗支入垦澎湖,后再东入台湾,其中无同安叶姓。

闽台陈姓考

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两岸陈姓颇有渊源,同祖同根。现就其中两支——阳翟陈、陈井陈的来历做一考证。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