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倪氏渊源

洪树勋


倪氏源出于曹姓,周武封曹挟在邾,周宣王时邾武公封小儿子肥在郳(山东滕县),又称小邾国,郳国后被楚国灭掉,郳人以国名为氏,古代郳又写作倪,故作倪氏。郡望:千乘(今山东博兴县西)。

倪氏入闽

倪文,字元芳,福安人,宋咸淳元年(1265年)进士,授安仁县尉(今江西省余干县)。其先世自河南光州(今称驻马店)固始入闽。南宋末元兵大举南下,进逼福州。倪文于咸淳末弃官携眷迁徙漳浦(又称金浦)偏僻村庄,开基倪土岙社(现址不详)隐居不仕,耕读为生,故分堂号曰锄耕。但他们世代书香,后代子孙都读书识字,只是不问仕进。

倪氏衍银同

倪金标于明中叶由漳浦迁同安城关铜鱼馆(今大同东溪街),仍沿用祖上创立的分堂号千乘。倪氏在铜鱼馆以商为业,至清时虽人丁不多,但已成名族。这时有倪能(施/合体字),雍正十三年(1735年)贡生;倪文华,贡生,荐任永春县教谕;倪湜,字少梅,贡生,荐任广东分司;倪以瑑,字蒲生,号竹臣,累代书香,未冠补博士弟子员,咸丰三年(1853年)任漳州丹霞书院主讲,后任上海龙同海会馆主席,善诗文;倪观海,字铁泉,工画,邑名士,其嗣子倪炯、庠生。清初因避兵祸有一支(名讳失传)迁汀溪镇顶村古林社定居(古属感化里6-8都),迄今有十户。倪端,其母怀孕随夫赴台后生,在台读书进学,道光丁酉(1837年)中台湾府副贡,古林社故居祖厝二落尚保存完好,前树石旗杆,厅悬闽抚魏元烺所立“文魁”匾,其同宗后裔五户在内居住。铜鱼馆倪氏清初在甲第巷建有祖祠,抗日期间被日机炸成平地。

明末清初不少族众随郑成功驱荷复台而留居台湾谋生。倪氏在台名人有乾隆十二年建凤山小学明伦堂的倪表权,三十一年参建台南新营铁线桥的倪池。

倪氏昭穆已大部遗忘失传,据老人回忆只得后部分几个字,即:锡朝启东厚世。

据1987年人口普查,同安倪姓人口共77人,主要分布于古林社(34人)及大同镇各街村。

厦门倪氏古为望族,嘉禾民间有“南陈北薛东孙西倪”之称,且有“东有孙解元,西有倪贡生”之谚流传,惜未见族谱,不知何时何人由何地倪姓迁厦,道光《厦门志》“列传·宦绩”载有倪邦良,字耜南,号深田,乾隆十七年举人,选琼州定安令。除此之外,明清少见倪姓名人。但既与南陈北薛并列,估计乃宋时入厦并为大族,明清式微,有如同安“东黄西石”之石姓,录此备考。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古同安四大望族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是记叙唐代同安(当时为大同场)陈、薛、黄、石四大望族迁徙繁衍历程的俚语。张翥(宋)“嘉禾风物咏”有“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家园”之句,《同安县志》也有“南陈北薛”的记载,说明此称由来已久。

从《佛岭叶氏族谱》看同安先民渡台

同安占地缘及行政之先,明后期即有先民移居澎湖,据林嘉书《明清时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一文统计,明万历至永历间即有13姓41宗支入垦澎湖,后再东入台湾,其中无同安叶姓。

闽台陈姓考

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两岸陈姓颇有渊源,同祖同根。现就其中两支——阳翟陈、陈井陈的来历做一考证。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