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厦门豪族傅氏家族

陈金城


古厦门城西南城郊有一长寮河(实为池塘,址在今妙香路附近,1920年填平,清代俗称蕹菜河),今思明东路和顶井巷间有明诰封御史大夫傅珙墓,规模宏大,此一带地名即称“傅厝墓”(抗战前墓已毁,但地名尚存)。而今横过思明东路、头尾接连大同路与霞溪路的巷道古称“傅厝巷”。据《鹭江志》载,明代嘉靖、万历间,厦门城郊傅厝墓、傅厝巷至长寮河一大片地方,均为傅氏家族产业。又据《厦门志》载,至清道光年间“今上流岸左右两河(即蕹菜河)尚属傅家,同安县岁征钱粮七钱”。可见明清两代厦门傅家之盛。傅珙字质温,号禾江,中左所人,生于明天顺间,贩米于漳泉。长兄琮,仲兄珍,事父兄至孝至恭,抚二侄成人,戒子傅镇“士当先行而后文”,里称长者,年八十卒。

厦门傅家之盛,源于珙子傅镇。据道光《厦门志·列传上》载:傅镇,字国鼎,号迈山,中左所人,幼与杨逢春皆师事于塔头贡生林应门下。嘉靖七年(1528年)中举,十一年成进士。由行人授南京御史,以直谏敢言著称。曾疏谏嘉靖帝数幸山陵寻仙迹,时值嘉靖初年改革,被采纳。有宦官潘真任监军,克扣军粮,镇上疏控举,潘真被逮捕。嘉靖二十年(l541年),蒙古俺答部兵犯山西,总督樊继祖谎报战功,时傅镇任广东道御史,上疏控其欺君,经查实革职。武定侯郭勋因罪下狱,以巨资贿赂主审官孙纲以脱罪。傅镇领旨复审,依法严惩郭勋、孙纲贿赂、卖法罪。丁母忧后,巡抚真定、山东,有谢汉、商大常作乱,郡县严加镇压,拟尽杀党羽。傅镇批示只杀首恶,协从者三十多人均释放。入署河南道,职掌官吏监察。权相严嵩令罢黜一个观察使,傅镇不从,得罪了奸相,改任河南副使,有治河经费盈余二千余两,傅镇亲手封存于国库,百姓把这批银两称为“傅真金”,褒扬其廉洁。转任广西参政,有司商议要驱逐外省流民,傅镇反对,说:“流民也是国家子民,况且其中有不少儒师、文士、医生、商人,对广西百姓大有助益,为什么要驱逐他们?”调浙江右布政使,升湖广左布政并进南京右副都御史提督操江,朝野倚重。不久以病告老,万历中卒,赐祭葬,祀乡贤。

傅镇一生久任御史,正气凛然,执法无私,直言敢控,无所畏惧。权贵豪强闻声敛手,时人誉其为“傅虎”。而于小民百姓,多有怜恤,人皆德之。尤能不恋权位,激流勇退,以直臣而得善终,史册罕见。其父傅珙封赠御史大夫。弟傅钥才兼文武,为抗倭名将俞大献所重。其子南式、孙兆番皆为贡生,孙出仕为海康县丞。其后裔世守祖业,至清仍为嘉禾望族。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古同安四大望族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是记叙唐代同安(当时为大同场)陈、薛、黄、石四大望族迁徙繁衍历程的俚语。张翥(宋)“嘉禾风物咏”有“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家园”之句,《同安县志》也有“南陈北薛”的记载,说明此称由来已久。

从《佛岭叶氏族谱》看同安先民渡台

同安占地缘及行政之先,明后期即有先民移居澎湖,据林嘉书《明清时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一文统计,明万历至永历间即有13姓41宗支入垦澎湖,后再东入台湾,其中无同安叶姓。

闽台陈姓考

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两岸陈姓颇有渊源,同祖同根。现就其中两支——阳翟陈、陈井陈的来历做一考证。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