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陈塘回族丁氏渊源

洪树勋  彭炳华


同安新店镇陈塘村丁氏系回族,由晋江陈埭分衍而来。据1987年人口普查,同安丁氏总人口241人,居全县各姓人口数排列第五十八位。

同安陈塘丁姓的祖先有可能是普通回教徒,也有可能是伊斯兰教的开创者穆罕默德,至今还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陈埭丁氏是穆罕默德的子孙,根据是穆罕默德逝世后,留下一个名为法蒂玛的女儿,法蒂玛的丈夫阿里是穆罕默德的堂弟,在阿拉伯人看来,他们两人的子孙是穆罕默德的嫡系后裔。阿里与法蒂玛有三男二女,其中一男名为忽辛,忽辛的子孙世代称为“赛典赤”,意为“大首领”。约在蒙古西征前,赛典赤的家族居住在中亚名城——布哈拉(乌兹别克首都)。成吉思汗远征中亚时,赛典赤家族一位名叫赡思丁的贵族率领一队千余人的骑兵投了成吉思汗。从此,赛典赤家族便来到了中国。

赛典赤·赡思丁在忽必烈时当了25年宰相,他的子孙在元朝历任显赫要职,其中有几位与福建有关。他的长孙伯颜曾任泉州的长官,次孙乌马儿也在福建行省做过官。那么,伯颜与乌马儿有没有在福建传下子孙呢?对泉州文化颇有研究的吴文良先生在其名著《泉州宗教石刻》中提出:陈埭丁氏即为赛典赤·赡思丁的子孙!

《陈埭丁氏族谱》自称始祖于元代来到陈埭,始祖为赛典赤·赡思丁,入明之后,改用汉姓,取赡思丁的尾音一“丁”为姓。从陈埭丁氏传统习俗来看,他们确为伊斯兰教徒,例如:不食猪肉,每年有一斋月,斋月期间,日出后不得进食等等。

陈埭丁氏的祖先是普通回教徒,根据是一些元史专家提出:中世纪回教徒名字以“丁”为尾音的特多,他们久居中国,多改用汉姓,取姓为“丁”的相当普遍。例如:元代著名诗人丁鹤年的曾祖为阿老丁,祖父为苦思丁,父为职马禄丁,到了丁鹤年之后,就改“丁”姓了。所以,陈埭丁姓的祖先也有可能是普通回教徒,子孙因慕名把世系追溯到赛典赤·赡思丁。

陈埭丁氏三世祖丁硕德(1298-1379年),讳夔,字大皋,因元明易代时,泉州发生“亦思巴奚”十年战乱,慑于明初统治者的迫害,“隐伏耕读其中”,“远于法而保其家”,由泉州避居滨海的陈埭村(陈埭得名于宋武宁军节度使陈洪进之建埭)。四世祖丁仁庵,讳善,字彦仁,又因白莲教案受株连,父子均禁于南京天牢十载始获赦。但未几又受诬陷“撒脱氏之戌”,争讼18年始白。冤狱、争讼使丁氏心有余悸,为保其宗不得已长期隐族埋名。丁氏总堂号聚书,在陈埭为大族,创分堂号陈江。昭穆字辈回民不撰。

十一世陈江大长房次子丁启生,于明万历末迁居同安十一都民安里陈塘村,以陈江之“陈”与卜居地前面大池塘命名“陈塘”。清末人丁曾达到700多人,分湖厝角、鱼池仔边、桥仔头三个角落及四个房柱。后因鼠疫和封建械斗,至解放时人口不足百人。移居新加坡的有十九世丁宗文,往答眼(印尼)的有丁坛、丁云、丁抄等6户,往安南(越南)的有丁镭。

陈塘丁氏曾建祖寺奉祀祖先。祖寺实际是清真寺的隐形,其建筑平面为“回”字形,在“回”字右上方刻意削去一片墙角,以折部笔划(?)体现“回”字,以暗示为回族。并在祖寺前后厅悬挂“百代赡依”、“绥我思成”两块大匾,以纪念其祖赛典赤·赡思丁。可惜祖寺于民国初被外村一疯子半夜纵火焚毁,但遗址尚存。陈塘村于1984年经省批准从新店乡溪尾村划出而建立回民自治村,现为我区唯一的民族自治村。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古同安四大望族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是记叙唐代同安(当时为大同场)陈、薛、黄、石四大望族迁徙繁衍历程的俚语。张翥(宋)“嘉禾风物咏”有“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家园”之句,《同安县志》也有“南陈北薛”的记载,说明此称由来已久。

从《佛岭叶氏族谱》看同安先民渡台

同安占地缘及行政之先,明后期即有先民移居澎湖,据林嘉书《明清时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一文统计,明万历至永历间即有13姓41宗支入垦澎湖,后再东入台湾,其中无同安叶姓。

闽台陈姓考

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两岸陈姓颇有渊源,同祖同根。现就其中两支——阳翟陈、陈井陈的来历做一考证。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