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范氏渊源

洪树勋


范氏源出于祁姓,是杜氏的后人,周宣王时大夫杜伯的玄孙士会,任鲁国上军之将,公元前593年因攻赤狄人有功,升中军元帅,执掌国政,封于范邑(今河南范县)。他的儿子燮以范为姓,称为范叔,谥号范文子。范氏郡望高平(今山西)。

元末有范子实由浙江浦江移居侯官十四门桥,为入闽始祖。范子实生三子:以朗、云尹、叔泽。次子范云尹,字宇仲,号都包,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因倭夷扰犯沿海地区,云尹授海城守备,戌守镇东卫梅花千户所,后调同安县高浦千户所,因而携眷居高浦,是为同安范姓开基祖。云尹长子范临保,字以庆,生四子。长子范敬,字秉恭,分居长泰县坂里公亭乡;次子范慈,字秉祥,分居同安白石(仁德里十二都),后裔又衍大田、厦门、莆田、温州等;三子范善,字秉韶,分居长泰横山腰:四子范忠,字秉清,分居感化里五峯坝头,后裔又衍南安埔边、角尾刘营等。

八世范友谅,字从宽,于明万历年间从高浦迁同安归德里1-2都后溪(今新民镇溪声村),为后溪始祖,历十二世,分六柱,建有宗祠,正龛四个大字曰“鹤浦延年”,说明他们正是从高浦迁来,传世中部分后裔衍城关。另,城关有范百楼家族,他们于抗战前由永定迁漳州再迁同安大横街开设范百楼中药铺,悬壶济世,可惜不知其上代谱系。

入闽九世范瑞霖,字介卿,明天启元年(1621年)解元,授户部员外郎,于明崇祯年间迁南安埔边(今南安市东田镇)定居。范瑞霖的六世孙范荣功(1747-1818年)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迁同安翔风里十四都后衍社(即今石厝社附近,已废村),后又迁入石厝社(今新店镇浦边村)和郭氏聚居,迄今七世。妣康氏,范荣功坟葬本地刺子墓。分堂号为中贤。

范氏昭穆为入闽十一世范钟龙所编撰。均以金水木火土五行为偏旁:钟洪荣灿堂,铉潇森辉堈,鑑清植耀壁,锐瀚树熺坊,钦潮榕炳坦,锡泽楷焜竦,钾法材燉埭,铭温桂炎庄。现已用至堈(通“岗”)字辈。

据1987年人口普查,范氏人口主要分布于:新民镇后溪村、新店镇浦边村及大同各街,计251人,居全县各姓氏第五十七位。

明天启元年解元范方,高浦所人,博学砺行,推重于乡。性耿介,联同志为社,与黄道周等名儒以气节相尚,见逆阉浊乱,时事日非,遂无仕意。崇祯初,阉党伏法,荐任国子监助教,历迁户部员外郎,死于李自成陷京师。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古同安四大望族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是记叙唐代同安(当时为大同场)陈、薛、黄、石四大望族迁徙繁衍历程的俚语。张翥(宋)“嘉禾风物咏”有“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家园”之句,《同安县志》也有“南陈北薛”的记载,说明此称由来已久。

从《佛岭叶氏族谱》看同安先民渡台

同安占地缘及行政之先,明后期即有先民移居澎湖,据林嘉书《明清时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一文统计,明万历至永历间即有13姓41宗支入垦澎湖,后再东入台湾,其中无同安叶姓。

闽台陈姓考

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两岸陈姓颇有渊源,同祖同根。现就其中两支——阳翟陈、陈井陈的来历做一考证。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