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施姓探源

郑美真  彭炳华


施氏得姓,起源有三:一是以国为姓氏。“夏诸侯有施氏,国亡,以国为氏”:二是以祖先名字为姓氏。周鲁惠公源于姬姓,鲁惠公之子名公子尾,字施父,其后以“施”为姓,尊鲁惠公为始祖:三是方孝孺的宗亲的后人为避祸改为施姓。明代方孝孺因不满朱棣夺建文帝位。拒草诏,被明成祖磔于市,坐诛者数百人,宗亲惧怕株连改为施姓。“施”字折开为“方人也”。

施姓的郡望为临濮。据传施姓的始祖鲁惠公的九世孙施之常,是孔子的弟子,为72贤之一,受封于濮水为临濮侯。有的施姓族谱冠以“临濮”或“临濮堂”,以志怀祖思源。

施氏自得姓至唐末,其传世情况无古籍可供查考。现在施姓钱江和浔海两大支派,是唐末和宋代入闽后形成的。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南渡入闽,先后定居晋江的。

钱江始祖,唐朝秘书中丞施典,于唐昭宗末年(904年)自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潮兄弟南渡入闽,择居晋江南门外钱江乡(今晋江龙湖乡前港村一带),遂以地名为郡号。

浔海始祖,施炳,于南宋孝宗元年(1163年)自固始县入闽为评事,初居福清,而后再到晋江南浔衙口肇址。

浔海一世施炳,二世大宗输,三世上舍,四世菊逸,五世真铨、真铿,真铿字宣义,生有六子,仅留三子在晋江,其余三子或外出或无嗣,其中第三房济民,字万安(六世),传七世安同、安广,施琅即是安同(三房二)的后裔。安广传敏,敏传廷显,廷显传清,清传亨,亨传天助,天助传乾宣,乾宣传四。乾宣和施四均墓葬同安,施四娶苏氏,继室郭氏,均为同安人,据此可以推论施姓是从十三世乾宣、十四世施四徙居同安的,时约在明万历中期。

同安“浔海”施姓较有影响的人物,清康熙癸未武进士施尚瑗:雍正甲辰蔡宅武举人施雄;乾隆已亥霞露武举人施风来;民安里蔡宅施应元从施琅平台,历升四川建昌镇总兵;清道光年间的施超元,他创建的“施百盛”店号,经营卷烟,赢利丰厚,世代继承,一直到建国前才由雇工承包。施超元生有8子,长子、次子于清末举家远迁美国。三子施朝风,字楷梧,光绪元年(1875年)恩科武举人。六子施庆云,字希祥,中武秀才。

同安施姓大多为“浔海衍派”,集中居住在上露、霞露、岳口、松柏林等村街。“钱江衍派”的人数较少,据说是从安溪县陆续徙居同安的。

浔海施氏先代昭穆(从十四世起):学为肇世士,国光修至性。施琅统一台湾,康熙帝优礼相加,御赐百世字行歌(从十二世起后均沿用);卿仕际应侯,文章慧业修,至性能纯养,正心得自由,恬澹明素志,宁静似先猷,高风宗古朴,雅化尚温柔,黄中元吉迪,青简大名留,克己存恭敬,定交允嘉谋,恩宽爱式广,善足泽常流,深藏抱伟器,远识抒全筹,河山铭竹帛,冠冕绍箕裘,传芳长衍庆,锡祚历千秋。施琅为“侯”(肇)字辈,即第十六世。

钱江施氏家庙旧时字云楹联:肇大唐而作祖传家孝友伊训长昭中秘德,绍渠阁以光宗联叶甲科象贤丕振二宣声。现用字云楹联(至三十九世):衍渠阁家学教议并宣经述远承邹鲁,溯中秘贻谋簪缨继美科甲丕振钱江。沄航部郎所撰预备接续三十九世以后钱江字云:知惠公余荫犹存阅千百年,孙子继绳道德文章无忝尔祖;喜孔门真传有自历四十世,春秋霜露衣冠俎豆各尽其诚。

岑江施氏字云楹联(至三十七世):洪德仕国文明光宗奕起振拔上衍元方,忠可伯卿邦君昭应欲尔孙子允恢瑞呈。沄航部郎撰字云联预备接续三十七世以后字云:临濮萃衣冠堂构重新桑梓里,吴兴稽谱牒木根遥庇葛藟宗。

石厦中份施氏以金水木火土字旁循环编作字云:钜浚枢烜增锡渊桓灿培钊涌标炳垣铨滉楙炫坛锦洪植煖坤钦清栋焕均。

施氏在晋江属大姓,在同安属小姓,据1987年人口普查,同安施姓391人,居全县姓氏排列第五十六位。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古同安四大望族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是记叙唐代同安(当时为大同场)陈、薛、黄、石四大望族迁徙繁衍历程的俚语。张翥(宋)“嘉禾风物咏”有“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家园”之句,《同安县志》也有“南陈北薛”的记载,说明此称由来已久。

从《佛岭叶氏族谱》看同安先民渡台

同安占地缘及行政之先,明后期即有先民移居澎湖,据林嘉书《明清时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一文统计,明万历至永历间即有13姓41宗支入垦澎湖,后再东入台湾,其中无同安叶姓。

闽台陈姓考

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两岸陈姓颇有渊源,同祖同根。现就其中两支——阳翟陈、陈井陈的来历做一考证。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