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马姓源流

陈金城


同安马姓聚居村落仅有汀溪镇山顶洋与吊笕两村。据1987年人口普查,马姓人口427人,居全县姓氏排行第五十五位,而此两村之马姓即占300多人。

据《姓谱》、《姓解》、《姓氏考略》等书记述,马姓之得姓渊源有四:一以封邑为姓。战国时赵国王子赵奢封马服君,封邑马服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北。子孙以马服为姓,部分改为单姓“马”,郡望“扶风”。二由西域马姓传入。金朝时有西域人马庆祥迁入临洮狄道(今属甘肃省)。三以祖先官职为姓。元代礼部尚书月乃和,以祖父曾任金朝马步指挥使,因此改姓为马,名祖常。四是满族马佳氏,以世居地马佳(在今东北)为姓,部分子孙简化为“马”姓。

马巷街马氏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因避倭患,从金门岛迁新圩,戚继光平定倭患以后(1564年)再迁马巷,在舫寿山(即舫山)的相拨公宫旁(故址在今百货大楼右边)搭寮贩卖金帛、香等迷信品。后来随商业贸易的发展,房屋相连在一起形成街道。由于相泼公宫刚好在街道中央,马姓又率先居住在那里,故形成集镇以后就命名为马厝巷、马家巷(康熙《大同志》称马厝巷,嘉庆《同安县志》称马家巷)。古时由唐厝港直达坝仔下(今马巷中心小学附近)的航运港亦称马家港。清乾隆四十年建厅署后称马巷。马氏肇基马巷,故有“马开基”之誉。但后来马氏均纷纷外迁,只剩一户雕塑菩萨的作坊迁居五甲尾。另有一说曰: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朝廷于泉郡设牧马监五处饲养军马,金门、马巷均是马场。后马场解散,饲马户以职业为姓称马氏,定居繁衍,是为同安马氏之源,其聚居地也称“马厝巷”、“马家巷”了。西柯镇瑶头宫后古代也有马氏居住,遗址至今仍称“马仔墓”。

同安汀溪山顶洋、吊笕之马姓郡望扶风,系战国时赵国王子赵奢之后裔。

据吊笕村《马氏族谱》手抄本记载:始祖马石保原住漳州南靖县永丰里四图热水村,至四世俊畋迁居安溪县崇信里产地村,生两子,次子兴雅生三子:广盛、广清、广成。广盛仍居安溪崇信里刘山产地,广清分居山顶洋、粤内(笔者按:疑为“湾内”之误)、上陵。广成于明天顺间(1457-1464年)分居丁村吊视而开基,即六世祖。而据山泥洋(按:即山顶洋古称)《马氏族谱》手抄本称:“祖先原早居安溪产地,二人移居去漳州南靖再移居同安大路尾,二人再移居来山泥洋住。”其记述之准确性显然不如吊笕族谱,应以吊笕谱为准,即:始祖马石保居南靖,四世马俊畋迁安溪,六世二房马广清迁居同安山顶洋开基(其子孙曾再分居莲花澚内、上陵),三房马广成迁居吊笕开基。两村的开基祖为亲兄弟,子孙昭穆字芸均同。

吊笕马姓的昭穆原为十六字,为康熙间吊笕十三世祖马继可手编。至民国2年(1913年)二月十五日,诏安举人马征祥来同安任县长(按:原谱写为民国3年,据《同安县志》改正),亲到山顶洋村谒祖联宗,并续编昭穆八字,合起来共二十四字,自十四世起用:奕际其昌,经纶显扬,名标金榜,联远攸祥;永守厥德,立为世则。

吊笕、山顶洋马姓族谱均为“断线谱”,仅南靖始祖马石保以下世系清楚,又以“扶风”郡望得知系战国马服君赵奢之后裔。但马石保上代祖先何人何时何因入闽及如何辗转迁至漳州南靖县定居繁衍,则无一字涉及了。

吊笕手抄谱世系及生卒年代墓葬方位记述清楚,而事迹不录,显然是为子孙祭祀扫墓之需而抄记,摘录如下:一世始祖南靖马石保,二世再兴,三世林福,四世俊畋(迁安溪),五世兴雅,六世广盛(留居安溪)、广清(开基同安山泥洋)、广成(明天顺间开基吊笕),七世元森(广成子),八世成育,九世庆温,十世弘道,十一世伯贤,十二世世行,十三世继可(1672—1729年),十四世奕挺(1712-1784年),十五世际作(1744-1811年),十六世其秘(1767-1839年),十七世昌简(1809-1895年),十八世经合(1821-1868年),十九世纶资(1862-1917年),二十世显钗生于1892年,二十一世扬冰生于1914年,二十二世名炉生于1946年,二十四世金建生于1976年,每代世隔平均为27.64年,符合一般传衍规律。以此计算,其始祖马石保约生活于元代前期的14世纪初,其祖先推测应是金灭北宋时或元灭南宋时逃乱入闽的,辗转至南靖定居。四世马俊畋迁居安溪崇信里刘山产地村,应在明初之永乐年间(1403-1424年),明天顺间(1457-1464年)其孙儿(六世)广清、广成分别迁居同安感化里(今汀溪镇)之山泥洋、吊笕开基。

而据山泥洋族谱,说是先祖原居安溪产地,后有子孙二人迁居漳州南靖,后裔有二人曰马清、马澄由南靖移居同安大路尾,最后迁至山泥洋定居开基。仍以马石保为始祖,马清、马澄为七世,正德间传至八世,即清子宗庆、澄子徐益、徐贯。嘉靖间庆胜为九世,万历间传十世天福、弘佐。其昭穆字芸先为十七字,记为“先年成福公再编”。后再续马征祥所编八字,共二十五字:继奕际其昌经纶显扬名铭金榜联远仪祥永守厥德立为世则。其所编字芸对照吊笕谱,增加了十三世“继”字,廿二世写为“铭”字,其余相同。但其族取名有些并不严格遵守昭穆字序,世系抄传不清,且也少记生卒年月。优点是该族谱记载了一些族人外迁的情况,有利于宗族迁移、扩展之研究。经对照吊笕谱辈份字芸,山泥洋谱之“举”字芸为吊笕谱之八世“成”字辈,“贤”字芸为九世“庆”字辈,“妈”字芸为十世“弘”字辈。谱中记载:八世祖马成泰及子马庆祥分居顶村石桌店、大枫脚,后不知去向。十一世马荫妻郭氏及子马福移居广东潮州府揭阳县产潮岗,马伯魁移居兴化莆田县微州屿,马伯彩移居广东万州府(在今海南岛),马伯贵移居同安六角井(相传在新圩村白飞云农场一带,古有宋代杨文广平洞蛮、金枪插地开六角井、枪头化井底金龙之故事)。十八世马经渐之长子马纶终移居厦门山场,马经任长子马纶巧移居角尾赤头乡。据老辈说,早年有人移居台湾并建有“福应庵”。

山泥洋为山顶洋之古名,别名山猪洋。相传马广清开基时森林茂密,遍野山猪出没。吊笕即支高通水之竹简,该村小沟壑遍布,以之通水灌田。

山顶洋有“福应宫”古庙,奉祀护国尊王张巡(唐代安史之乱时守雎阳保江淮之忠臣)、神农仙公和清水祖师,两村居民多信奉之。也有说护国张王是指隋末河南职官张纯的,他于动乱之年自愿改任押迁官,率北方难民万人辗转南下安溪龙门山区垦殖,明成化二年(1466年)敕封“灵应民迦毗罗王”,俗称“里主尊王”、“尪公”。笔者认为吊笕、山顶洋两村开基祖均于明代由安溪移入,故奉祀开发安溪的里主尊王张纯较为顺情合理,说是唐张巡,乃隋张纯谐音之误。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古同安四大望族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是记叙唐代同安(当时为大同场)陈、薛、黄、石四大望族迁徙繁衍历程的俚语。张翥(宋)“嘉禾风物咏”有“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家园”之句,《同安县志》也有“南陈北薛”的记载,说明此称由来已久。

从《佛岭叶氏族谱》看同安先民渡台

同安占地缘及行政之先,明后期即有先民移居澎湖,据林嘉书《明清时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一文统计,明万历至永历间即有13姓41宗支入垦澎湖,后再东入台湾,其中无同安叶姓。

闽台陈姓考

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两岸陈姓颇有渊源,同祖同根。现就其中两支——阳翟陈、陈井陈的来历做一考证。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