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辛氏渊源
洪树勋 林水蔴
辛氏通莘氏。其来源有两支:一支是上古时居山东曹县西北一带,相传夏禹的母亲是有莘氏之女,商汤也娶有莘氏女子为妻:另一支源出于姒姓,夏启有庶子封在莘(即今陕西省命口县东南),后裔以国为姓。周武王的母亲就是姒姓,莘国的女子。莘姓也写作辛氏,后因语音分化,传写不同而成为两家。辛姓郡望:陇西(今甘肃)。
今国外有辛柯蔡宗亲会组织。据传宋时其先祖兄弟三人,初居福州下大路风陈张鄞乡,后分姓各处,辟地开族。长兄入辛姓,住惠安龙王庙前;次弟入柯姓,住泉州东门外,后分支泉州豪衙埕;三弟入蔡姓,住泉州洛阳桥南,后又分青阳、莆阳、洛阳三个世系。
辛氏入闽
辛氏入闽最早是辛子言,于唐开元间(713-741年)来福建任都督兼刺史。同安辛氏入闽始祖则是辛文逸,字仲甫,又字之翰,宋孝义县人(明清属江西汾州府)。少好学,及长能吏事。后周广顺中(951年)为郭崇掌书记,历补外任,累雪冤愤,有治绩。宋太祖问群臣,谁为文武兼全者,赵普以仲甫对。太平兴国初(977年)迁起居舍人,使辽。辽主欲留之,仲甫以死誓,辽主竟不能屈。累拜给事中,参知政事,加太子少傅卒。五世辛炳,字如晦,居侯官,宋元符三年(1100年)进士,授殿中侍御史,以疏蔡京发运之弊,谪监南剑州(今南平)。知袁州、潭州,官直龙图阁,高宗时召为侍御史,迁中丞,力言和议不可恃,宜讲求守御攻战之策,后任显谟阁学士,知漳州,未赴卒。
辛氏入银同
仲甫数传至南宋末,元军陷福州后,举族避居同安翔风里语洲西门内(今金门县),部分族裔后又迁同禾里四都龙窟西村(今属洪塘镇),现龙窟西村尚有辛氏的祖业及祖坟。明代中期又举族迁徙长兴里三都后塘村(今属五显镇)定居。据说他们在后塘建有祖庙。后塘入银同十世孙辛肇基是一位孝子。《同安县志》三十三卷孝友录有段记载:清辛肇基,为诸生,长兴里后塘人。性至孝,奉侍父疾,衣不解带。父殁,结庐墓左,独居三年,风雨无间。仍设馆里中,以近其母,夜则宿墓哭泣,昼则躬治母膳。妻见其衰经不离,泪痕常在,郤立不敢接言,庐中尝失衾,隔宿还故处,人谓孝行所感云。后祀孝悌祠。县令赠匾额“孝著乡邦”,裔孙尊为“孝子祖”。辛肇基曾往汀溪镇隘头村大岭溪社当塾师,卒后坟葬隘头村坤泽洋。肇基生四子:长房无嗣,三房迁江西,二房辛东驶、四房辛东驾兄弟于清康熙末开基后塘村坂垄尾社,迄今已历三百多年,现今前后两柱。辛肇基之侄孙辛万里,又是一大孝子。万里行伍出身,授千总,继承祖上遗风,性笃孝,道光十八年(1838年)郡侯立匾“孝友可风”褒之。同安辛氏还有明天启七年举人辛一鹭,十九都后安人,任漳州海澄教谕;辛省三,清同治间调台平匪有功,升台南中营守备,授云骑尉。
辛姓昭穆从十一世编起:东璧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为“孝子祖”所撰,已用至林字辈。
据1987年人口普查,同安辛氏共435人,居全县姓氏排列第五十四位,主要分布于五显镇后塘村坂垄尾。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