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廖姓渊源

颜立水


同安廖姓主要分布在汀溪镇半岭村占尾山(进美山),顶村吊视及五显镇后溪等地。据1987年人口普查,廖氏有453人口,居全县各姓氏人口数第五十三位。

廖氏源于姬姓,周文王之子伯廖,后世子孙用其名字中的“廖”字作为姓氏。古代廖叔安的后代也以“廖”为姓氏。

春秋时,鲁缪公四世孙相成公生三子,长子司齐分封东鲁为缪姓,次子司运分封汝南(后改武威郡,宋称光州固始县)为廖姓,三子司宣分封鲁国为颜姓。三姓字体均有“彡”,故有缪、廖、颜同宗之说。

唐朝廖琼字世丹,唐昭宗时(889-904年)任御史中丞,生三子件、俨、伋。廖俨,字端宗,乾符二年(875年)榜眼及第,官至银青光禄大夫、检点太子宾客兼国子监祭酒、御史中丞、上柱国。朱温篡唐后他于后梁开平三年(909年)避乱入泉州,隐于小溪场(今安溪),五代间举为场长,人称“廖长官”,故民谚有“未有安溪县,先有廖长官”。今安溪东岳庙西旁有迁建之“廖公祠”,廖氏尊廖琼为入闽一世祖。

同安廖姓为安溪龙门镇善益四房分支苗裔。入闽廖氏十三世廷绣字知宝,号洪山,于元初开基善益,四世单传,至二十一世元盛,于明正德年间分支银同进美山,为同安廖氏开基祖,称一世祖。传至九世(即入闽三十世)成龙字成云,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至乾隆五年(1740年)间,生有五子,即君丁、君珠、君士、君总、君聘,分别以仁、义、礼、智、信为房谱,多数在本土居住,少数出洋或往台。如十一世廖汪(1756——1783年)字延浩,往台湾教读无返。十三世廖土、廖眈兄弟往番邦(南洋),廖助往台湾,十四世廖春闱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往番邦“空扣”,十五世廖泥、廖臣水也都往番,但都失却音讯。

同安廖氏历史人物有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武举人廖廓志(高浦人),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钦赐一甲二名榜眼廖金城(归得里莲山乡人),因移居福州,其裔未详。

同安廖姓郡号为汝南或武威。其昭穆沿用善益的世代字芸,自入闽二十六世起为:际景元芳,文章克立,修德为贤,显谟承烈,受禄万年,伯仲叔季,允若丕传,祖宗永祐,介福维延。现在行至承字辈。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点赞(1)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古同安四大望族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是记叙唐代同安(当时为大同场)陈、薛、黄、石四大望族迁徙繁衍历程的俚语。张翥(宋)“嘉禾风物咏”有“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家园”之句,《同安县志》也有“南陈北薛”的记载,说明此称由来已久。

从《佛岭叶氏族谱》看同安先民渡台

同安占地缘及行政之先,明后期即有先民移居澎湖,据林嘉书《明清时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一文统计,明万历至永历间即有13姓41宗支入垦澎湖,后再东入台湾,其中无同安叶姓。

闽台陈姓考

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两岸陈姓颇有渊源,同祖同根。现就其中两支——阳翟陈、陈井陈的来历做一考证。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