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翁氏渊源

洪树勋


翁姓源于姬,相传三千年以前,周武王的曾孙瑕继承王位,为周昭王。周昭王继位的第二年,出游于翁山(今浙江省定海县东,据说上古葛仙翁曾隐居于此,故名翁山),遇一美女,一见倾心,纳入后宫,封为翁山夫人。有一天翁山夫人与昭王同游,见白虹贯日,感而有孕,后生下一男孩,男孩出生时双拳紧握,昭王命人用水洗之才展开,其左手有纹似篆字“公”字,右手有纹似篆字“羽”字。昭王认为是神胎,赐名溢,食采于翁山。但他的子孙并没有以翁为氏,直到周朝末年,溢之二十四代孙弥伦,因看到周王室日渐衰微腐败,诸侯互相侵伐,深以为耻,才指地为姓,至此始有“翁”姓,翁氏生活于浙江海宁一带,故郡望为盐官。南北朝时,翁氏还繁衍于钱塘一带,成为望族,故另一郡望为钱塘。

翁氏入闽有三支,第一支入闽是翁氏第六十代孙翁轩,唐末为闽州刺史,因喜爱闽地山水之胜,定居莆田竹哨庄。第二支入闽是唐昭宗时长安人翁郜,官至河西节度使,后因朱温篡唐,郜耻事二主,就携眷迁居建阳避难。第三支入闽是上世自京兆迁莆田的翁承赞,字文尧,唐乾宁三年(896年)进土,唐天祐元年(904年)以右拾遗身份受诏册封王审知为琅琊王、后梁开平四年(910年)为闽王(909年王审知被后梁封为闽王)册为同中书门下事(未拜)。

翁轩之孙翁茂禧移居泉州,茂禧之孙翁乾度,字用享,五代十国时任闽王礼部郎中(在缺),生六子,后闽国被南唐所灭,为避祸把儿子改姓。长子原名伯展,改名处厚,字伯起,改姓洪,宋建隆元年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次子原名伯誉,改名处恭(八闽通志“恭”是“容”),字伯虔,改姓江,雍熙二年进士,官居泉州法曹;三子原名伯扬,改名处易,字伯简,原姓翁,与长兄同榜进士,官剑南少尉;四子原名伯棋,改名处朴,字伯惇,改姓方,开宝六年进土,官居泉州法曹:五子原名伯应,改名处廉,字伯约,改姓龚,与四兄同榜进士,官至大理司直监察御史:六子原名伯保,改名处休,字伯容,改姓汪,与二兄同榜进土,官至朝散郎、韶州通判。六兄弟都因金榜题名,故时人称之为“六桂联芳”,其裔孙即以“六桂”为堂号。

翁处易之五代孙翁点(乾道二年进士,江东提刑)居晋江,翁点的七代孙翁庆长之孙翁粪(又名二舍)衍同安;翁庆保衍永春;翁庆佑之孙翁治斋衍安溪。

翁粪于明代中叶由温陵(泉州别名)南阳花桥亭迁居同安马巷镇朱坑村造店社,为造店翁氏之开基祖。翁粪生二子,长子鸿殷,次子鸿业,均居造店社,现分二房柱。造店社原称曹店,为曹姓居住地,后曹氏外迁,翁氏改曹店为造店,由于盛产石材,故亦称石店。据传翁氏在造店社繁衍近千人,因外迁,至解放前仅存百人左右。现有人口400多人,裔孙翁咸移居新店镇送厝社,旅外宗亲有翁才迁新加坡,翁深迁越南。其郡望(灯号)为盐官,昭穆从九世起订,有两套,一般使用第二套:

第一套:堤鉨湚柽煌,垣钟沛朴烔,竣鈖澄柏烟,坤录溢桢烽,垲锦清梅炳,堬钊泽梓炀,圻鍼江棣灼,堞镜渭村烘。

第二套:文士元允有,金壬志仁和,天赐平安福,人椎颂歌,及身勤作善,奕世庆登科现行至剑字辈。

另一支翁氏主要居住在大同镇碧岳村岳口社及散居在大同镇各街道、莲花镇莲花村、新圩镇新圩村。他们对开基祖的名讳及迁徙情况都不清楚,也无从查起,只能寄希望于仅记得的昭穆十字,寻找同宗,迁居台湾省台北市的有翁维锐,曾任台北市同安同乡会监事;翁维钧,曾任台北市同安同乡会常务理事。该族郡望为盐官,昭穆据说有三十多字,现只记得后面十字,即:赐甲庆维新,传宗立一经。现行至宗字辈。

据1987年人口普查,同安翁氏有528人,居全县人口数排列第五十二位。明万历壬午有武举人翁学周。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古同安四大望族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是记叙唐代同安(当时为大同场)陈、薛、黄、石四大望族迁徙繁衍历程的俚语。张翥(宋)“嘉禾风物咏”有“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家园”之句,《同安县志》也有“南陈北薛”的记载,说明此称由来已久。

从《佛岭叶氏族谱》看同安先民渡台

同安占地缘及行政之先,明后期即有先民移居澎湖,据林嘉书《明清时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一文统计,明万历至永历间即有13姓41宗支入垦澎湖,后再东入台湾,其中无同安叶姓。

闽台陈姓考

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两岸陈姓颇有渊源,同祖同根。现就其中两支——阳翟陈、陈井陈的来历做一考证。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