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何氏探源
彭炳华
同安何氏郡望芦江,因从嘉禾(今厦门,别称鹭江)分衍而来,分堂号鹭江。据1987年人口普查,全县何氏739人,居全县各姓氏人口数第四十九位。主要分布于西柯镇何厝村、汀溪镇汪前石莲村及大同镇溪边街等地。
何氏源于姬姓,系韩姓转音。周武王弟叔虞封于韩(今河北固安县东南),韩灭,子孙分散江淮间,转音为何氏(据《广韵》)。郡望:庐江、东海、陈郡。少数民族也有姓何的,西晋末鲜卑族建国吐谷浑(今青海及四川松潘县皆其故地),有何氏(据《姓氏考略》):元代吐蕃宣慰使锁南,其子铭任明朝河州(今甘肃旧兰州、巩昌两府之地)卫指挥同知,朝廷赐姓何(据《兰州府志》)。
晋永嘉之乱,中州衣冠南渡,何姓为入闽八姓之一,历东晋、南朝而至于隋唐,世系不详。谱载唐昭宗(889一904年)时,有何衍庆者,字德别,号嗣韩,官拜安抚使,率三千众镇闽南,封辅国将军、光禄大夫。辞世后葬在惠安青林山舍利院,时人呼为“大人墓”。何氏后人称何衍庆为安抚公、开闽始祖。
二世何成,字子绎,兵马指挥,何氏后人称为指挥公。逝后葬龙溪二十九都西井社前,土名欧食埔。
三世论恩,开基龙溪县白石乡。二十三世孙明代何乔远撰书白石何氏祖祠楹联:“肇唐朝,兴宋世,显五百年前孝思维则:祖白石,派漳泉,更十八代后昭穆分明。”
八世何巨派,登宋政和进士,分居海沧义山尾,即金鸡乡。十世廷辅(二房),登宋淳熙进士,赘晹山王杨日聃之女,是为晹山杨之祖。传三代至国文,字宗德,复姓何。
十四世载梧之次子逖基,讳普成,字正献,宋理宗淳祐间(1241-1252年)居温陵(今泉州)浔江,因不满朝廷偏安江南,遂归隐于清源山麓学道,大书“深谷逖基”四字于壁,后人称为逖基公,为清源何氏始祖。为其两子取字“靖之”、“康之”,以抒其不忘雪“靖康耻”(金灭北宋)之志。
十五世逖基长子元镇,字靖之,号我泉,宋亡出家入道;次子元钊,字康之,号同泉,元至元间移居惠安蜂里(埔埼);三子元钲,字静之,号思泉,元至元间移漳郡,再分衍莆田、延平顺昌等地;四子元铺,字钟之,号念泉,元至元间移漳郡,再分衍龙岩、南安等地;五子元铉分移光泽。
《闽南何氏族谱》载:“元将移鼎,遭家多难,役事益泓,族属分散”,“元鼎将移属大明,先人远害遽微行”,“洪武九年,为防倭事,相催军役……匿名而逃,公族播迁”,因此,元末明初,十六世元镇派下子孙分移同安东澳,晋江浔尾、好德,漳浦何浔,平和何地,龙溪何潭各地。晋江浔尾之祖添治,元镇次子;晋江好德之祖添润,元镇三子,徙居泉郡城南好德坊,故称“好德之祖”;漳浦何浔之祖添沮、添滆,元镇四子、五子,分何浔上、下房;平和何地之祖添河,元镇六子;龙溪何潭之祖添漪,元镇七子。
十七世添清,元镇长子,名登仕籍(大理寺评事)。元代添清率家属子弟浮海移居同安嘉禾里东澳顺济宫左,遂为东澳何姓基祖。清康熙时,族人何林茂以平三藩之乱军功升任广州涯营游击(从三品)。
十七世添沮三子文用(十八世),文用次子以聪(十九世)无嗣,以堂兄以忠三子添奉(二十世)继之,添奉三子则万(二十一世)从漳浦移居同安西桥上路(今大同镇祥路村),为祥路何姓基祖。
同安何氏昭穆:……天开地劈人生贵月明灿崔列中。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