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童氏源流概况

童启东  林家瑞


得姓与郡望

童氏得姓,据《元和姓纂》考证,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童氏系黄帝的曾孙、额顼子老童之后。历四千多年的繁衍播迁,从我国北方山西、山东、河北一带向东南发展,是故渤海、雁门成为童姓的总堂号。

童姓入闽

元末,祖籍“直隶州和州含山县铜城乡东九都”(现在的安徽省含山县)人童聚(1324-1383年),号翼正,“蕴韬略之学,负果毅之方”,“迈而偃于成”,适逢明太祖“肃清元胡”,“龙飞淮甸”,翼正“勃然而兴,首应义旗,效力发智”,“屡从征伐,镇御有方”,钦调湖广沅洲卫指挥佥事,世袭指挥佥事。洪武十六年卒于任上,诰赠“明威将军”。其子国鼎,号绍庵,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赴京袭职,改授福建都司泉州卫指挥佥事,十月到任,举家籍住泉州。其次子国真、三子观音保亦先后袭职,遂以祖籍地含山为分堂号,以翼正为始祖,开拓闽南“含山”童氏一族。

“含山”童氏后代主要繁衍于泉郡晋江。二世国鼎袭职殁于官,其子元珙年幼,乃由弟国真袭职。真传三子,长元琮,号日祯,赠中都留守招勇将军。次子璋,号远斋,以监生任浙江湖州德清县丞,立籍繁衍。三子琛,号三捷,于永乐元年登癸末科武闱会魁,任福建都司佥事,因征战有功,升锦衣卫指挥使。国鼎的三弟观音保诰授明威将军泉州卫指挥佥事,传元瑜、元瑄二子(三世),瑜号毅斋,于永乐九年(1411年)袭世职,传子四:淳、源、流、汶、是为四世。

四世长房讳淳,字守德,号芸庵,天顺元年(1457年)袭世职,成化六年殁(1465年),其子三(五世):荣,衍派晋江四十四都官洋乡;华,贡生,任汀州连城县教谕,住籍衍派:富,岁进士,任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丞,住籍衍派。

四世二房讳源,字守洁,号朴斋,成化二年袭世职,其子骥(五世),骥传乾震、乾泰(六世)。乾震字景奋,号新泉,于嘉靖九年(1530年)袭世职,廿四年(1555年)到福清抗倭,因失后援而战殁,授诰赠“昭勇将军”,子孙官升二级(为卫指挥使),建勋祠,春秋崇祀于泉州仁风东门内,其子学抑又名养锐(七世)(1525-1597年),明昭威将军,曾在福清、兴化、晋江、漳州等地抗倭,所传后代在晋江四十一都、南安二十二都、泉州五塔巷等处繁衍。

四世三房讳流,字守忠,号万安,衍派同安县。

四世四房讳汶,衍派德化县。。

同安“含山”童氏

四世万安讳流(1414-1512年),于明前期自泉州移居同安从顺里下崎保童头埔(今西柯镇东头埔),其地为通往厦门岛的渡口,且有大路通县城(民国初年辟为公路)。流生子环(五世),环生文连(六世),文连生五子:朝、乾、输、保、伍。人丁兴旺,建祠立族,尊四世流为同安开基始祖。族谱载:“祖原居住下崎,前号曰童头埔,立祠堂,后被倭番赶散,子孙四散居住。”谱又载:

七世朝,字茂后,号与基,派下住浦头六路小州,塘仔头再分洗墨池、杜桥、竹仔林等处。

乾,号与(土典/合体字),派下住墩前、城内、月眉池、厦门等处。

输,号与堪,其子邑庠生,讳士溪,派下住下庄、下寮、杜桥、浦头宫边等处。

保,号与培,派下住刘五店。

伍,号与填派下住蔡坝、石狮、任畲,后又分南安县东村、台湾省台中等处。

同安“含山”童氏立字辈为:圣恩天广大,文治日精华,祖泽联为善,宗风振读书(九世至二十八世)。

同安“含山”童氏分布在四镇八个自然村,据1987年人口普查,人口784人,居全县姓氏第四十八位。

西柯镇浦头村童厝,七世朝、输派下。相传为投亲而相安建居,世与林姓相亲和睦。谱载十六世行四的童荷(1789-1884年)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迁往台湾。浦头已传至二十三代善字辈。西柯镇竹仔林由浦头分支。

城内童厝,系七世乾派下,乾传子西池,西池传子梦骝、梦骥(九世)。梦骝派下移居厦门。梦骥传至十一世严朴讳雀,字司政,移居金门,并将十世仰辉迁葬金门庵前山猫见雀。其后代在金门繁衍。同安城内一脉传至十四世浚德,字君照,号西潭,登乾隆戊申科文魁(举人牌匾现存杜桥),历任山东齐东县知县和直隶日照费县知县,勅授文林郎,诰封其父榕亭为“奉政大夫州司马”。浚德于嘉庆三年编修《同安县志》任总校。阅世相传,至十九世祖文,于本世纪四十年代移居台北,现任“世界童氏宗亲总会”常务理事。城内一派还迁居建宁、集美、台北、马来西亚等地,已传至二十一世联字辈。城内童氏在有清一代人文荟萃,除童浚德外,城内后城街还有3名武举人:嘉庆丁卯童经邦,道光乙酉童必达,道光戊子童必魁,五品衔,赠云骑尉。

杜桥村童姓,系七世童输派下。由于地理位置便达,迁住往复,支派颇多。本世纪三十年代往新加坡谋生的有十九世童子坚,二十一世童天德。住台湾台中市有二十一世童添永。九十年代初,童子坚返故里兴办“厦门永美果品种植有限公司”,在同安汀溪、凤南等地开发种植,造福乡梓。现杜桥童氏已传至二十三世善字辈。

新店镇刘五店童氏,系七世童保派下,其后代又分居广东饶平县黄岗镇,立灯号为同安。三十年代往新加坡谋生的有童证明(二十一世)、童启发(二十三世),还有移居台湾、江西樟树、厦门五通的。刘五店童氏传至二十四世宗字辈(或曰此派系由同安洗墨池迁去,应属童朝派下)。

蔡坝童家,系七世伍、填派下,分住任畲、南安,大部分迁往台湾。蔡坝(现在的同安汀溪镇古坑村蔡坝)。

台中畴溪童氏

据台湾《世界童氏宗亲总会纪念特刊》载,“台中地区童氏,祖籍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三都感化里蔡坝乡。畴溪始祖愿胜(讳元瑄)。其子孙于清顺治、康熙年间陆续来台湾,至今约有300年历史。”《畴溪童氏族谱》自立昭穆,自九世起行,为子元瑛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宝,云祁速用功;鹏程衢万里,瞬息羽翰通。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古同安四大望族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是记叙唐代同安(当时为大同场)陈、薛、黄、石四大望族迁徙繁衍历程的俚语。张翥(宋)“嘉禾风物咏”有“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家园”之句,《同安县志》也有“南陈北薛”的记载,说明此称由来已久。

从《佛岭叶氏族谱》看同安先民渡台

同安占地缘及行政之先,明后期即有先民移居澎湖,据林嘉书《明清时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一文统计,明万历至永历间即有13姓41宗支入垦澎湖,后再东入台湾,其中无同安叶姓。

闽台陈姓考

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两岸陈姓颇有渊源,同祖同根。现就其中两支——阳翟陈、陈井陈的来历做一考证。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