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余氏渊源

余鸿兴  洪树勋


同安余姓主要分布在新店镇溪尾村和莲河村、澳头村的一些角落,以及大同镇北门、风南农场路林社等。据1987年人口普查,余氏人口共有1146人,居全县姓氏人口数排列第四十三位。

得姓之源

余氏系由余之后裔,由余本晋人,后为秦大夫,为秦谋伐戎之策,益国十二,开地千里,秦遂霸西戎。由余后裔以其名为姓,徙居新安(今安徽歙县),成为大族(据《姓苑》)。再徙江苏,故以下邳、吴兴为郡望。

余氏入闽

唐末,余戴字渊海,由安徽新安乡开基同安十五子山下新安乡。余戴的长子余从。徙居广东曲江县拔萃坊,明万历年间有一宗支播迁斐济,现已在斐济传二十一世。中华人民共和国庆祝50华诞时,71岁的斐济侨领余汉宏应邀到北京观礼,国庆后为拜谒祖居地十五子山下新安乡而特地到新店镇溪尾村会见宗亲。余戭的次子余咸,迁居江西鄱阳县淮王坦村(据该村《余氏族谱》记载),余戴与三子余哀,于唐僖宗乾符年间因避黄巢农民起义军之乱徙光泽县,再徙宁化县。其后裔余九五郎于南宋孝宗隆兴年间由宁化炉口头牛栏岗徙居永定县金丰坝头社,余九五郎为永定余氏一世祖。九五郎的长房曾孙余得真又徙永定湖坑镇洋刀村(现名洋多),其后裔余士康,于元代中叶移居南靖县靖城沥阳村(原名沥水乡)。

堂号漳南  陈皮余骨

明仁宗洪熙年(1425年),南靖余氏五世余子玉,讳德(虔月/合体字),从靖城沥水乡迁居同安在坊里北门做小生意,后又迁居归德里河田南山(蔗内社),为纪念祖居地南靖,特创堂号漳南,余子玉为同安南山一世祖。南山六世余怀珍,娶妻陈氏,因虑代代人丁不旺,问卜改从妻姓,其后裔为永志余氏根基,其墓碑、神主牌均署余氏。

自撰昭穆:德维宗道,端怀尧钦,继惟兴启,隆昌盛临,祖训铭箴,诗礼有志,克绍徽音。(据《漳南陈氏族谱》)现陈氏均用余氏的堂号和昭穆。

余子玉的部分后裔仍居县城北门内和徙居后坂路林社(今属凤南农场),仍以余为姓。

溪尾余氏  堂号赤山

明万历初,河田南山(蔗内社,今属莲花镇)五世二房余端,以养鸭为生,赶鸭群至九溪觅食,顺流而下,至翔风里十四都溪尾的赤山上(今新店镇溪尾村),结草为庐。余端夫妇英年早逝,留下一女二男,女居长,名余冬,长男余汝昭,次男余汝穆。

余冬终生不嫁,含辛茹苦,把两个幼弟抚养成人。后来族人尊她为“贞义姑”、“姑婆祖”,以匾额“贞孝”立于祠堂,春秋两祭。

长男余汝昭为溪尾开基祖。新店镇溪尾村东南有一座红壤土岗,岗名赤山(原开基祖居住地),溪尾余氏则以赤山为分堂号。祖祠楹联反映了派衍和创设分堂号的史实:“派衍赤山后山前埔犹如天设屏案,堂开溪尾左溪右圳恰似地造城池”。

据石碑记载,溪尾余氏昭穆是:建承源吉光正代安乐,永世鸿耀善德远其昌。现已衍至善字辈。

其后裔还派衍新店镇澳头村的一个角落,金门县奎果山乡和烈屿、广东省海丰县承余村和桥余村,以及旅居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越南、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次男余汝穆,迁回余氏入闽祖居地十五子山下新安乡,因避荒泛槎桴海,远渡重洋,在异邦另成宗支(具体地点失传)。

莲河余氏

新店镇莲河村余氏,传自南安县石井镇院下村,其开基祖名讳失传,灯号:下邳;昭穆只记得目前使用的八个字:文寅齐起,忠君爱国。现已用完,未续编。

余氏名人有清乾隆乙卯武举人余光辉,在坊里(今大同镇区)人;嘉庆戊寅武举人余德音,城内福星楼人。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古同安四大望族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是记叙唐代同安(当时为大同场)陈、薛、黄、石四大望族迁徙繁衍历程的俚语。张翥(宋)“嘉禾风物咏”有“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家园”之句,《同安县志》也有“南陈北薛”的记载,说明此称由来已久。

从《佛岭叶氏族谱》看同安先民渡台

同安占地缘及行政之先,明后期即有先民移居澎湖,据林嘉书《明清时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一文统计,明万历至永历间即有13姓41宗支入垦澎湖,后再东入台湾,其中无同安叶姓。

闽台陈姓考

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两岸陈姓颇有渊源,同祖同根。现就其中两支——阳翟陈、陈井陈的来历做一考证。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