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詹氏源流

彭炳华


同安詹氏主要分布在莲花镇上陵村下窑、店边、土楼、竹仔脚、大祠、碗窑各自然村和西柯镇后田村后詹自然村。据1987年人口普查,同安詹氏共有1215人,后詹系上陵詹氏分支,居全县姓氏人口数排列第四十二位。

得姓之源

詹姓有3个来源:一、以封国为姓氏,源于姬姓。周宣王次子文公受封詹侯,赐姓詹。文公生有四子:华、显、英、礼,礼袭爵,詹姓奉礼为一世祖。有诗赞曰:“赫赫后周,姬姓者流,宣王文子,食采封侯,于彼詹城(今河北河间),得姓之由。”礼第四十七世大公号黄隐公,开基河南河北,成望族,郡望河间、渤海。同安詹氏也是礼之后。二、以封地为姓氏。虞封黄帝之后居詹墟者为詹氏(据《路史》)。詹墟即今江西乐安。三、以祖辈名号为姓氏。春秋时晋有詹嘉,郑有詹伯。

安邑开先

晋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詹姓为南渡八大姓之一(林、黄、孙、郑、詹、丘、何、胡)。唐末五代,中原詹姓再度南迁。礼第五十五世成、五十六世讃随王潮、王审知带兵克闽,而后居仙游植德山。讃生二子,长世隆,次世修。世隆又生二子,长敦仁,次敦信。

詹敦仁,字君泽,仙游人。生于后梁乾化四年(914年)。詹敦仁任小溪场监,具文申请设县。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取名清溪县,并任首令。宋宣和三年(1121年)易名安溪县。詹敦仁为政,德惠居多,邑人“荷畚执筐,各安职业”。但他不乐当官,在任一年多,便推荐闽王王审知孙王直道继任。敦仁爱县西佛耳山清静僻远,卸任后卜筑定居,名其宅“清隐”,名其著《清隐集》,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去世。

詹敦仁之子詹(王弁/合体字)、詹琲,居安溪县崇信里多卿乡。詹琲约生于后汉乾祐三年(950年),人称“年德居士”。宋王朝建立(960年)后,闽地漳泉二郡仍为陈洪进割据。陈洪进因形势所迫,于宋乾德元年(963年)遣使朝贡。开宝八年(975年)江南平,陈洪进遣子为质。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八月,陈洪进上京朝觐。詹琲与陈洪进有姻戚关系,他审时度势,与功曹刘昌言力劝陈洪进纳土归宋。詹琲言辞恳切,陈洪进深受感动,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四月决意纳土,詹琲代撰《献地表》上太宗。陈洪进改为武宁军节度、同平章事,留京师奉“朝请”,力荐詹琲入朝为官。詹琲无意功名,作《追和秦隐君辞荐之韵上陈侯乞归凤山》诗,力辞不就,归隐风山,时人称他为“凤山山人”。《詹氏族谱》也记载詹敦仁、詹琲父子因“琲入郡谒陈侯劝归顺”,举酒对月联句。

安溪民众怀念詹敦仁,为立生祠。宋咸淳三年(1265年),乡绅林济川等列詹氏父子生平事迹,申请颁赐庙号;八年,敕赐敦仁庙号“灵惠”,诰封“靖惠侯”,诰封詹琲“靖贞侯”,元配李氏为“慈顺夫人”。

迁徙同邑

詹琲之子詹延,旧谱载去同安后隔、塘边、蕉岭、上龙(上陵古名)。同安莲花镇上陵村詹氏家庙神主牌也载:“始祖靖惠侯讳敦仁号清隐妣诰封安惠夫人林氏。”“二世靖贞侯讳琲号年德居士妣李氏诰封慈顺夫人”、“三世延、二世妣尹氏”。可见,詹琲的续配尹氏及其子詹延徙居上陵。上陵詹氏家庙楹联称:“世居龙山世德世功传世远,泽分蓝水泽子泽孙流泽长”,“安邑开先祀典四朝光俎豆,侯洋启后清风百世起懦顽”。“龙山”即上陵(龙)之山,“蓝水”即安溪之蓝溪,侯洋即安溪县西佛耳山之侯洋。

上陵詹氏因单丁相传,偏居山区,世代务农,无人出仕,而无修谱。而安溪《詹氏族谱》也只记载三世詹延徙居同安。

同安詹氏郡望河间,因从安溪芹山迁徙而来,自立灯号芹山。昭穆自詹敦仁第二十五世编起:公侯伯子男,盛时方出仕,絮戍可谋生,报国丹心赤,传家鸿运新,吾老儿应小,稀饭莫嫌贫。现已传至戌字辈,已经有900多年历史。字辈与家训融为一体,亦别具风格。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古同安四大望族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是记叙唐代同安(当时为大同场)陈、薛、黄、石四大望族迁徙繁衍历程的俚语。张翥(宋)“嘉禾风物咏”有“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家园”之句,《同安县志》也有“南陈北薛”的记载,说明此称由来已久。

从《佛岭叶氏族谱》看同安先民渡台

同安占地缘及行政之先,明后期即有先民移居澎湖,据林嘉书《明清时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一文统计,明万历至永历间即有13姓41宗支入垦澎湖,后再东入台湾,其中无同安叶姓。

闽台陈姓考

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两岸陈姓颇有渊源,同祖同根。现就其中两支——阳翟陈、陈井陈的来历做一考证。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