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周姓探源
陈金城
得姓之源
据《姓氏词典》载,周姓来源有四:①黄帝部将周昌、商太史周任之后裔。②以国号为姓,源于姬姓。“帝喾生后稷,至太子邑于周,文王以国为氏。”又:“周赧王为秦所灭,黜为庶人,百姓号曰周家,因为氏焉”。又:“平王之子别封汝南者,亦为周氏。”③改姓。北魏时汉化,改普氏、贺普氏为周氏。五代后周时,周瑶原姓普屯。④赐姓。五代后梁赐成讷为周氏。
周姓以汝南为总郡望,地在今河南临汝。分郡望有庐江、寻阳、临川、陈留、沛国、泰山、河南、武功、笃祐、爱莲等。
周姓入闽
主要有三支:
其一,唐末光州固始县人周崇雅,号梅林翁,与王潮兄弟邻居交好,随之入闽,受赏田宅两处,一在福州东街,一在仙游东乡。雅翁长子云鹏任闽王书记,得仙游田宅为基祖。十七世周石麟于宋端平间由仙游折桂里迁莆田清浦乡开基,至元代子孙散居漳泉各邑。雅翁次子云鹤留居福州,传九世至周逊开基永春。
其二,据广东族谱,南宋初有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朱熹称为濂溪周子)四世孙由广东迁入漳州,有周乾广携六子由河南迁入漳浦濂溪乡牛母村一带,堂号均为“濂溪”,尊周敦颐为始祖。
其三,宋末元初,有浙江金华府周景清(1222-1295年)避乱入闽隐居于海沧鹿石大井边社,其四世孙周庭草(1320~1368年)开基金沙“三旌堂”。灯号“忠义世家”,后裔分衍四社周(后井、内坑、石角头、衙里),也有移入杏林者。
周姓入同
主要有“濂溪派”与“景德衍派”二支。
(一)濂溪、鹤浦周姓
杏林村、小嶝后堡及大同镇田洋石门顶下周村“追远堂”周姓及城区街道部分周姓均以濂溪为灯号,奉周敦颐为始祖。杏林周姓宗祠楹联为“背井离亲携眷入闽奠基杏苑,披荆斩棘历尽艰夷寿宿白鹤。”昭穆为:延敬羽仕,朝廷世文,大积宣通,百绪宜荣,苗裔千派,万纪永发,恒存惠迪,吉祥亦宗,乃赓同拜,树立奇功,保传奕祀,振采家风。现杏林村周姓人口达四千多人。据周钟法先生考证、周云影先生实地调查及族谱记载,该村周姓系漳州漳浦濂溪派后裔,同安芦山景德之孙周永寿、周鑑的后裔及海沧“三旌堂”后裔融合组成。
小嶝后堡及大同街道濂溪周姓昭穆为:细宇公卿,招明友蓉,高弄成章。
约在明朝中期,杏林高浦村周姓因与王姓冲突而迁居风南,仍名高浦村,灯号鹤浦。昭穆为:思宝元廷,子愈素景,国家士振,元昌克永,清时显扬,朝端正秉,奕世声名,云昭日炳。后裔再分衍新民土厝村及大同四空井后之周厝。据周时延先生提供的资料,其曾祖父周悦于清咸丰间携新婚妻子来县城,购买四空井后之大厝定居(今尚称周厝,属北镇街)。周悦传七子,第六子周维旭传清铺、清佐、清佑。周清佐(1909~1990年)于抗战前夕购买后炉太守坊余姓大厝一座开办“协兴纺织厂”(今太守坊12号),有木织机20多架,工人30人。清佐传五子,长子周时昌现任湖南省副省长,次子周时强为厦大海洋生物系教授。周悦第七子周维恺(学名冕,字为璧)为光绪甲午榜(1894年)举人。周厝“时”字辈兄弟多达30余人,且多才俊,解放前后有10多人在公教部门服务。今已传至“扬”字辈。
(二)景德派“芦山”、“县后”、“封川”周姓
据周国琳先生提供的《芦山周氏家谱》旧序载:芦山堂周氏始祖周景德为洪武间四川卫军。宣德间(1426~1435年)依例拨调同安杏林高浦所,孙永寿顶补。景德娶桐屿乡张氏,生三子克谨(字赐宗)、克谦(字普安)、克让(字文定)。长房赐宗生一子永寿顶补祖父军籍,驻灌口下高浦马銮乡,后裔融合于杏林濂溪派周姓。二房普安生一子名鑑字孔嘉,明正统壬戌(1442年)贡生,任广东高唐州石城知县,子孙多分居寮仔、乌山田边社农村及外迁晋江、福州,城内后裔多融合于三房芦山堂。三房文定生二子,次子孔宁生一朴(四世),讳益官字时谦(1455~1522年)为乡宾大饮赠文林郎,建宅五芦山下两科太守坊边(故址即今太守坊沈宅),是为芦山堂周氏基祖。石刻柱联曰:“出蜀入闽宗威定福地,移北居南祖德安芦山”,上联指明始祖景德为四川人,(一朴与景德仅隔六七十年,断不至于连曾祖父之籍贯也弄错),下联嵌入堂号“芦山”。同安葫芦山古名五芦山,有五个山仑自小西门经后炉至县衙蜿蜒二里多长,凡在附近建业开基之姓氏多有取名芦山堂者,并非苏氏之专用。周钟法先生考证指出,把周景德说成苏益十一世孙实是谬误。一朴生四子,长子周文(字国华,五世)得一朴遗业,承太守坊祖厝(后为周宗祠),后裔自立堂号曰“县后”。次子周英(举人、知县)、三子周武(武庠生)、四子周烈(1502-1562年,副举人)。
五世三房周英字国宾号一岩,原居城内库内巷(1958年拆建为银城影剧院广场),正德八年(1513年)举人,历官广东肇庆府封川知县,九载而归,迁居凤南砖仔村(古称周家村),后裔以其官职“封川”为分堂号,砖仔、南山周姓皆尊周英为封川堂基祖。周英以俸余广置田产,季租58石,以为子孙儒业膏火车马之资。英传五子,次子汝砺之第五子家椿(七世)字世慕号爱日,以诗经中万历丙午榜(1606年)举人,庚戌(1610年)进士,累官至奉进大夫吏部文选司郎中,以刚介清廉著称,族人尊为“吏部祖”,入祀乡贤祠,县志立传。家椿长子士夔字静甫(八世),天启丁卯科(1627年)应天举人。次子士龙字良如,崇祯戊辰(1628年)恩贡。清代有秀才近10名。明清两代,周英“封川堂”后裔科举连捷,堪称书香门第、科举望族。
“芦山”、“县后”、“封川”皆为明初周景德后裔,昭穆自十一世起皆为:天启广远,嘉瑞微祥,国泰民安,移我有位,秉君光常,定宝其昌。今已传至安字辈。
据1987年人口普查,同安周姓人口1602人,居全县姓氏排列第四十一位。县志“选举录”载,明清两代同安周姓有进士5名(明代文进士3名,明、清武进士各1名),举人20名(文举人明5清8,武举人明2清5)。
同安芦山周氏子孙外迁甚多。谱载五世性哲迁晋江磁灶,今后裔五千多人。八世士炳迁广东潮州,士稷率三子迁铜山南澳,以清以新以政兄弟迁南安磁灶,今传万余人。十一世国信、国尾、国伟兄弟(周鑑裔孙)移居福州,康熙六十一年尚出力出钱重修同安后炉太守坊宗祠。九至十五世子孙外迁不知所往者共27户39人,十一至十五世(清代)东渡台湾合计9户28人。
芦山周氏有明代始建、清嘉庆间重修之家庙曰龙德宫,祀布衣仙祖,俗称仙祖庙,址在县右(原武装部大门斜对面近北镇巷口处)。相传周一朴于此遇仙人指点佳穴葬其父文定,此后丁财两旺、科举边捷,故建宫祀仙祖。古时凡城内周姓不分派系堂号,遇有添丁进财中举诸喜事,均要到庙祭告。有族内纠纷或疑难之事,也要赴庙掷筊以决,其实是以神道设教团结族人。解放后此庙废塌。
(按:同安民间有元代芦山苏氏因粮祸被剿,部分族人改姓为周避祸之说,据查这部分苏改周族人多外迁,且分堂号为“武功”)。
(本文依据周钟法、周进水、周云影、周国琳、周时延诸先生的文章、资料综合撰写)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