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魏姓探源
蒋文转 彭炳华 魏泰祥
同安魏姓主要分布在新店镇炉前村及双髻山自然村、马巷镇沈井村。据1987年人口普查,共有1604人,居全县姓氏人口数排列第四十位。
得姓之源
魏姓有三个来源,其中两个系改姓,一个以国名为姓氏。
其一,芈姓改为魏姓。“秦之穰侯魏冉是也”(《姓氏考略》)。其二,宋代魏了翁,本姓高氏(《宁稗录》)。其三,以国名为姓氏,源于姬姓。“毕公高(周文王第十五子)之后毕万为晋大夫,封魏(故城在今山西芮城县东北),以国为氏,见《史记》”(《姓氏考略》)。
魏姓入闽
唐贞观年间谏议大夫魏征,其十三世孙魏鸿,于北宋末年受贬入闽,官德化尉,为魏姓入闽始祖。晚年,因耻桑梓污毡裘(金灭北宋),遂居莆田枫林,后迁魏塘。历南宋一朝,子孙绵衍,传四十余房,代有贤宦,已成望族。
入元,蒙人入主中原,汉人多有反抗,魏征的二十三世孙魏九郎,携眷避难南迁,日夜兼程。途中发愿:行至何处笼中鸡啼,即是开基之地。是夜行至泉州东门外之鸾歌里(五里亭),恰笼中雄鸡啼唱,九郎即止行于此,寻觅开基之地,首选于前林村,造蜈蚣桥,继迁西福村(今华侨大学一带)。九郎为魏姓入泉始祖,生有四子,分居各地,或籍闽、台、浙诸邑,或侨居海外,支脉盘错,人丁兴旺,成为泉州一大姓。
炉前“鹤山”魏姓
明初,魏翁庆(魏征二十七世孙、入闽祖魏九郎四世孙)从泉州东门外西福村分居同安新店镇炉前村,后分居双髻山村、马巷镇沈井村,魏翁庆为人同一世祖。
魏姓郡望巨鹿、任城。炉前魏姓另立灯号鹤山,昭穆:翁子君启召,高德廷续肇;绵远昌泰耀,清新俊雅昭;模烈丕显承,家国垂祯标。现行至雅字。
清代炉前武功显著,官至参将、副将等计有8人。魏平,仪表奇伟,康熙十九年(1680年)以平台功加左都督,历任南澳游击及台湾南路参将。所到之处恩威并著,军民感德,凡租税人官者,一切蠲免,故人称曰“魏佛”,六十年,升广西浔州副将,卒于官。魏国泰,字德良,胸有胆略,尤精武艺,弱冠充伍,补水师提标把总。康熙六十年朱一贵起事,国泰奉檄惩剿,台湾平,由把总历升洞庭副将,洁己奉公,兵民不扰,嗣升金门镇总兵官。未赴任而贵州苗变,又奉檄往镇远协剿。时苗势猖獗,夜袭镇远。国泰计兵丁在外,分防城中只有40人,乃预出城,伏兵击之。苗望帜却走,镇远之人赖以安焉。平苗后赴金门,乾隆元年(1736年)以军功赐俸,在金五载,除番船陋规,每岁不下千金。调碣石镇,凡有陋规亦革之。后补广东右翼镇,未赴任而卒。子文伟由荫生出补守备,历官至碣石镇,有父风。魏大猷,康熙间以平台功任闽安副将。魏天锡,大猷弟,康熙间以平台功任烽火参将。魏元,天锡子,康熙六十年以平台功加都督佥事,任广东虎门游击。魏文衡,任海坛守备。魏国忠,任厦门中军守备。乾隆三年炉前还有举人魏瑚,任归化教谕。
炉前村地处海滨,耕地少,出外谋生者多,现该村侨属占70%,是同安主要侨乡之一。主要旅居新加坡、印尼、越南、马来西亚、泰国以及柬埔寨等地。还有不少人移居我国台湾岛。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