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卓姓渊源

蒋文转  卓添寿


卓姓始于春秋,楚威王有公子名卓,遭谗,通吴越间,地名西河,辟地而居,藉家于此,计在保身而已。隐其姓变其名,以名为姓,以西河为郡望。此卓氏之由来也。卓的裔孙卓滑为楚国公族大夫,卓滑为卓姓通族之始祖。

卓姓入闽

晋朝惠帝时(291-306年)有卓袆者任弋阳郡守,家于固始。西晋永嘉年间(晋怀帝司马炽,307-313年)之乱,中原荆棘,社会动荡,遂徙居建州莆田(今福建省莆田市),宗族蕃衍,名其地为卓林,即原莆田县崇乡保丰里五十二都卓林村。

东汉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光武帝刘秀即位后,为太傅,封褒德侯。卓茂二十二世孙禄美、武(光州固始县人),因黄巢兵陷东都,随王审知入闽镇守福地,在福建肇基创业。禄美居福州米仓前依仁坊,子孙繁盛,时人谓东卓西林南陈北许,为福州四大望族。禄美生二子,长子大云,字孟平,次子大霖,字孟昌,徙居浙江平阳。

同安卓姓始祖

唐末五代时,卓武入闽守备泉州银同邑(今同安区),子孙定居同安。武之子素朴,生四子。长子佩,于宋代徙南安大登(今同安大嶝镇),入赘蟳堀村谢姓。次子长清,生子敬阳,徙居安溪龙涓、赤岭。敬阳生子均禄,字隐云,徙居南安云头,为南安云头村卓姓开基祖。三子长静,字时贤,定居同安大岭脚(今新民镇蔡宅村),为蔡宅卓姓开基祖。四子观土,徙居南靖山城。

卓姓郡望西河,同安卓姓于宋末元初,另立云峰,制昭穆曰:时文伯添兴,思稀大敦明,万元光宗德,丕基克敬承,尚其振而远,乃惟汝之荣,昌盛开奕祀,颖芳辉国祯,朝重忠正辅,廷祥龙风腾。现行至“而”字辈(第二十四世)。

卓姓族谱记载家规族训21条:1、爱国;2、孝父母:3、友兄弟:4、睦宗族;5、崇祭扫;6、敬祖宗;7、完国税;8、训儿女;9、和邻里;10、端心术;11、慎交游;12、安本分;13、息争讼;14、禁赌赙;15、惩恶端;16、戒轻生;17、戒淫行;18、延嗣续;19、尚勤俭;20、端品行;21、重读书。并立石碑在蔡宅卓姓祠堂内,现由区博物馆收存。

据1987年人口普查,卓姓2173人,居全县姓氏第三十八位。主要分布于新民镇蔡宅村、前山村、后英村、田中央村、龙眼林村、深田村、后寮村、宋厝村;汀溪镇进美山村、行头村、虎空村、大曾垵村;大同镇西安街、后炉街、北镇街、东溪街、双溪街、郊边村、下寮村、前宅村、五峰埔村;莲花镇溪东村:凤南农场浒空内村、路林村、土楼村;五显镇下许村、后烧村、宫仔边村:白沙仑农场鱼池口村。

卓姓还分居厦门和广东大埔。清初徙居台湾省台北、新竹、台中、彰化、台南,还有旅居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美国等国。1987年新加坡卓姓电话用户有1040户。

同安卓姓在明嘉靖壬子、乙卯年有武举人卓孚功、卓维潘,在清道光甲辰年有蔡宅人卓邦光登武举。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古同安四大望族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是记叙唐代同安(当时为大同场)陈、薛、黄、石四大望族迁徙繁衍历程的俚语。张翥(宋)“嘉禾风物咏”有“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家园”之句,《同安县志》也有“南陈北薛”的记载,说明此称由来已久。

从《佛岭叶氏族谱》看同安先民渡台

同安占地缘及行政之先,明后期即有先民移居澎湖,据林嘉书《明清时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一文统计,明万历至永历间即有13姓41宗支入垦澎湖,后再东入台湾,其中无同安叶姓。

闽台陈姓考

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两岸陈姓颇有渊源,同祖同根。现就其中两支——阳翟陈、陈井陈的来历做一考证。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