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高姓源流
许兴盛
“《世本》黄帝臣高元作宫室,当为高氏之祖。”(据《姓氏考略》),有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源于姜姓。春秋时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有高姓(据《通志》)。有以采邑为姓氏,源于妫姓。战国齐太公之后食采于高,因以为氏(据《广韵》)。有赐姓、改姓。北齐文宣帝高洋赐元景安、元文遥为高氏:北齐太保高隆之本姓徐氏,其父为高氏所养,因从其姓(据《北齐书》):后燕慕容云之祖名和,自称系高阳氏之后,以高为姓(据《魏书》)。有以国名为姓氏,高句丽之后有高姓(据《姓氏考略》)。高句丽省称高丽,汉代属真番郡,东汉时建王国。郡望: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南。
高姓入闽始祖高钢,唐末避战乱携眷南下,择居福州怀安风岗。其五世孙高(號土/合体字),于后周时奉檄守泉州殉难,赐葬晋江安海。他的儿子高镔、高镒,遂定居安海。高钢的十四世孙士表迁同安县安仁里高浦,士泽迁南安县埕边。元朝初年,土泽的孙子嗣本迁到同安县翔风里刘五店。嗣本即为刘五店高姓开基祖。他的墓在鳄鱼屿,历经子孙修葺,至今犹存。后来,有一些子孙分居附近的浦南、宋洋,或向县城、厦门乃至南洋群岛播迁。
同安山区高氏的主要聚居地为莲花、汀溪一带。这一派系经另一条路线进入同安:高钢的十七世孙高山,字积篑,因不愿在元朝为官,隐居安溪大坪。十九世高世臣,迁居同安军营。二十六世文礼去世后,墓在同安庙村的山上。文礼的四个儿子钦和、钦长、钦脩、钦印即迁居庙村。此后,高姓族人在安溪、同安、长泰边缘地带广为播迁,主要分布在莲花镇军营、庙村、小坪、半岭、内山、洋尾、上江、下江、孙厝,汀溪镇会林、后溪、圭母岫等村落。
据1987年人口普查,同安高姓人口2400人,居全区各姓氏的第三十四位。高氏两个派系进入同安虽然经过不同路线,但入闽始祖都是高钢。郡望均为渤海,使用字辈也完全相同,即:“钢、囦、木、美、(號土/合体字)、镒、惠、桂、善、佖、(衤犀/合体字)、溥、章、鸣、贤、闾、山、广、卿、吕、保、佛、积、弘、子、文、钦、淳、植、炅、培、钟、派、标、烶、墀、铭、泉、树、炳、堂、锦、洙、机、烜、圭、锡、鸿、材、焕”。
高姓在安海时科举成绩突出。宋时安海中进士者60人,高姓即占53人。故王十朋见而叹曰:“泉南一郡,不如高家一门”。进入同安后,高姓同样人才辈出,清代举人4名(其中武举人3名)。民国版《同安县志·武功录》载:“高华松,翔风刘五店人。慷慨仗义,明于机略。康熙五十八年,由千总拔蓝翎侍卫,历升崖州参将。乾隆七年,升春江协副将,历署广东总兵”。《同安县志·人物录》还收入颇具文名的高一挥、高超然父子和以书画闻名的铜鱼馆人高峻的事略。光绪年间廪生高开霁,出洋经商致富,回国即倡办新式教育。他积极争取海内外乡亲支持,于1912年2月在家乡刘五店创办光华学校,并自任校长,不支薪水,前后达10年之久。他的儿媳妇叶香秋把嫁妆银元4300元捐给光华学校建了两座校舍。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