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孙氏渊源

洪树勋


孙氏源出有六:1、源于子姓。出自殷比干(据《汉·孙根碑》)。2、汉时为避宣帝(刘询)讳,荀氏改为孙氏。荀卿即改称孙卿((据《汉书》)。3、赐姓。春秋时齐陈无宇之子书,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食采于乐安(今山东广饶)。子孙因乱奔吴。孙武为吴将,系其后(据《唐书·宰相世系表》)。4、系改姓。“夏侯婴为滕令奉车,号滕公。其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公子孙又为孙氏。见《汉书》。”(据《姓氏考略》)5、源于姬姓。“周卫康叔后”。(据《姓氏考略》)6、源于羋姓。“出芈姓。孙叔敖后。”(据《姓氏考略》)孙氏郡望:太原、东筦、吴郡、乐安。同安孙氏以乐安为总堂号。

孙氏入闽

孙氏入闽多元化,在同安孙氏可分为两个宗支。

1、孙顺仁于后周显德元年(954年)从河南光州固始县样凤里沿山村,因避乱迁江西河田,后入居我省安溪县长泰里狮渊乡(今城厢乡渊墘村);

2、孙严于唐光启丙午年(886年)因避乱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初居福清,后又迁泉州东门外铺塘。孙严生三子,次子孙玞,字成美,分居晋江青阳镇孙厝头,称柳塘:长子孙璠,三子孙玭分居情况不详(据说他们除柳塘外,还有玉塘、南塘,但具体地点也不详)。

柳塘孙玞之后孙朱,号扫松,因喜爱田渔生活,从青阳孙厝头迁居嘉禾里二十一都小演社(即今五通),后又迁高林保西村(今湖里区禾山镇)。孙氏在高林发展成为大族,时人称为“东孙”(即有“东孙西倪南陈北薛”之称)。孙朱卒于乾德四年(966年),坟葬二十一都的旗山之阳。

同安孙氏宗友

1、洋板、后宅孙氏宗支:

(1)孙朱生五子,长子孙驲迁灌口镇田头社;次子孙僧迁泥金社(五通附近):三子孙耽留居嘉禾里高林保;四子孙悬迁坂上社:五子孙颜年幼,随其母迁民安里洋坂社(今内厝镇前垵村)。洋坂传世中还衍蔡宅社。

(2)孙朱的十五世孙孙琪坟葬从顺里四、五都后宅社(今新民镇后宅村)。孙琪生四子:长子应同,次子顺同,三子裔同,四子辉同。辉同为守坟,于明正统六年(1442年)迁后宅定居,现衍五房,有二房迁台湾或海外谋生。

(3)抗日战争期间,厦门失陷,高林保有10户孙氏“走反”至莲花镇云埔村孙厝社定居,现有100多人口,字辈与洋坂、后宅相同。

洋坂、后宅分堂号:东孙,亦称瑶琴。昭穆:树清高硕望开,嘉里以先声传芳实大;垂佑启丕基列,美山而后拱锡祚永长。现已用至实字辈。

2、前垵、古店孙氏宗支:

孙顺仁十九世孙孙肇开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从安溪县城厢乡渊墘社迁民安里前垵村。肇开公生三子,长子孙守绪衍前垵村,“希”字辈部分后裔衍古店社:次子孙守纯往台湾谋生:三子孙守绩居前垵村。

前垵、古店昭穆:肇守时尚希,鸣启奕世昌,玉殿传金榜,君赐占鳌头,英雄兼百辈,随我步瀛洲。又续:文士右维承,正继志修成,待侯诗书立,名丕振家声。现已用至头字辈。

同安孙氏据1987年人口普查,计2453人,居全县各姓氏第三十三位。主要分布于内厝镇前垵、古店、洋坂、蔡宅,新民镇后宅村。


材料来源:

1、《青阳孙氏族谱》;

2、《安溪孙氏族谱》;

3、后宅村孙以钦先生口述。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古同安四大望族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是记叙唐代同安(当时为大同场)陈、薛、黄、石四大望族迁徙繁衍历程的俚语。张翥(宋)“嘉禾风物咏”有“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家园”之句,《同安县志》也有“南陈北薛”的记载,说明此称由来已久。

从《佛岭叶氏族谱》看同安先民渡台

同安占地缘及行政之先,明后期即有先民移居澎湖,据林嘉书《明清时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一文统计,明万历至永历间即有13姓41宗支入垦澎湖,后再东入台湾,其中无同安叶姓。

闽台陈姓考

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两岸陈姓颇有渊源,同祖同根。现就其中两支——阳翟陈、陈井陈的来历做一考证。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