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邱氏探源

郑美真  彭炳华


同安邱氏主要分布于大嶝镇小嶝前堡村,内厝镇霞美后坑村,汀溪镇五峰内盾村,五显镇四林邱厝村及西柯镇埭头村等,据1987年人口普查,总人口2543人,居全县姓氏人口数排列第三十二位。

邱姓以封地为姓氏,源于姜姓。齐太公姜尚,又称吕尚,字子牙,号太公望,佐武王灭纣,封于齐营丘。营丘,周代齐都,后称临淄,即今山东淄博。太公七世孙支公以丘为姓,为一世祖。西汉末二十二世邱俊官骠骑都尉节镇江淮,后代留居江左吴兴成望族,以吴兴为郡望。二十七世邱而英始迁河南固始,又以河南为郡望。

邱氏即丘氏。隋唐以后即有避孔子讳改丘为邱者,如隋有邱和,明有邱浚。至清雍正三年朝廷正式谕令避讳,同安丘氏遵谕统一改写为邱。

少数民族也有汉化改姓丘。后汉乌桓有丘氏(据《后汉书·乌桓传》)。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鲜卑贵族丘敦氏改为丘姓(据《魏书·官氏志》)。

邱氏入闽主要有三个历史时期:

一、据《河南堂邱氏世系总表》(录自《河南堂邱氏文献·河南郡邱氏宗谱受姓支图》)云,西汉平帝二年(公元二年)三十一世邱茂千(字浮基)迁福建汀州上杭县。

二、据《泉郡永春堂前邱氏宗谱》云,晋永嘉之乱,有三十一世邱夷南迁入闽。邱夷字伯高,号肇初,官至给事中,被尊为入闽邱姓始祖。邱夷传五子:长子永之居大安,今崇安等处邱姓皆其嗣;次子困之居建溪,今建安建阳邱姓皆其裔;三子全之居延平(今南平),四子成之居福州;五子元之居泉州,今兴、泉、汀、漳邱姓皆其裔。

三、唐光启年间(886-888年)中原邱姓随王审知兄弟入闽。

邱氏迁徙同邑,一是后唐(923-936年),二是宋亡之时(1279年前后)。

根据《泉郡邱氏宗谱资料述录·泉郡邱氏族人支分播迁述略》云,五十世明远将军邱资和长子邱珩于后唐迁居同安澄(汀)溪五峰村,为同安邱氏之祖。

宋亡,邱葵居小嶝。邱葵,字吉甫,有志朱子之学,亲炙吕大奎、洪天锡之门,以节义自许,屡拒元世祖之聘,先居大嶝,后隐小嶝,自号钓矶翁,著有《易解义》、《书解义》、《诗口义》、《春秋通义》、《周礼补亡》等书。邱葵传四子:长子伯代,次子俗,三子造物,四子信。

伯代遵父命随张世杰入粤护驾勤王,宋亡后籍居海南,自立分堂号琼山。其裔孙邱浚,明代进士,及第后到小嶝谒祖,悬挂“理学名贤”额匾,此匾尚存。

邱俗、邱造物返居五峰祖家。邱俗传五峰行头社,造物传五峰、洪坑、内厝社(均属今汀溪镇),邱造物的后裔邱檬兄弟3人,于1920年由五峰内厝社迁南安再迁同安大同镇,最后定居于东山村后亭,至今已传5代(迎字辈)。东山村社坛邱氏也是由内厝社于1948年迁来,至今己传4代,也行至迎字辈。

五峰村原已衍居着五代时泉州清源邱氏支派邱资和长子邱珩之后裔,他们与邱葵次子、三子的后裔合谱,均以理学为分堂号,编撰相同的昭穆:调敏枝宏业,墩轮广云迎;朝庭家贤士,益世永流芳。己行至庭字辈。

四子邱信,随父邱葵留居小嶝,裔孙播衍至金门的湖南、旧金城、后浦,台澎、南洋等地。清浙江提督同安金门人邱良功即其后裔。邱良功,嘉庆间署台湾副将,从李长庚剿捕蔡牵,追击朱清,擢浙江提督。后偕王得禄专剿蔡牵,并力猛攻,覆其船,牵沉海死,邱叙功封三等男,卒谥刚勇。

小嶝邱氏衍为五支房,第五支房无传,现有的4个支房分居东面厝、西面盾、石埕、上角大厝内四大角落。内厝镇霞美村后坑自然村邱氏系上角大厝内房份于清末民初迁入,五显镇四林村丘厝自然村也由小嶝邱氏播衍。

邱葵派下堂号理学。十二世至三十一世编有昭穆:元道居朝帮,忝立永世传;君皇丁宰弼,卿尔自乾坤。现己行至尔字辈。宋末元初邱葵携四子邱信居小嶝,隐于章法寺(现改隐藏院)。寺前海隅原有“钓台石”、“仙人井”、“棋局石”诸遗迹惜己毁佚。前堡村中尚存邱葵故居,现为邱氏宗祠。大门石联刻:“却聘高节理学流芳奕代,钟奇显宦琼山著迹明朝”。大厅楹联为:“钓台之钓心岂在鱼也,乐丘之乐志其犹龙乎”。邱葵终身不仕,墓葬小嶝。1991年10月,晋江、石狮、同安、香港及海外邱氏宗亲聚集小嶝祖祠,认宗谒祖,邱葵的民族气节成为同安海内外邱氏宗亲团结奋进的象征。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古同安四大望族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是记叙唐代同安(当时为大同场)陈、薛、黄、石四大望族迁徙繁衍历程的俚语。张翥(宋)“嘉禾风物咏”有“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家园”之句,《同安县志》也有“南陈北薛”的记载,说明此称由来已久。

从《佛岭叶氏族谱》看同安先民渡台

同安占地缘及行政之先,明后期即有先民移居澎湖,据林嘉书《明清时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一文统计,明万历至永历间即有13姓41宗支入垦澎湖,后再东入台湾,其中无同安叶姓。

闽台陈姓考

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两岸陈姓颇有渊源,同祖同根。现就其中两支——阳翟陈、陈井陈的来历做一考证。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