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谢姓探源

彭炳华


同安谢氏主要分布于大嶝镇蟳窟村、红壁村、田墘村、坑尾村、嶝崎村,新圩镇桂林村,莲花镇蔗内村等。据1987年人口普查,同安谢姓总人口3108人,居全县姓氏人口数排列第三十位。

同安在建县前,即有谢翛,字升之,登唐文德元年(888年)进士。“翛词藻过人,时辈推许,所居之山,因名文圃。”“而文化实始于谢翛苏绅诸流。”(据民国版《同安县志》)宋代谢图南,归德里埔边山人,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进士,受命为琼州安抚使,封开国男,食邑同安。明代谢崑,在坊里人,嘉靖进士,知溧阳、成安二县,持身洁而驭吏严;擢南户部主事,监钞北新关,锱铢弗染;转南兵部职方员外郎,未任卒。崑温厚质实,财利不入于心,生平不乐人逢迎,亦不能逢迎人,历官十余年,未脱寒酸。有明一代,同安谢氏还有永乐元年举人谢隆祖(小西门人)、谢复春(小西门人)、谢常春(汤岸人)。

得姓之源

谢姓有3个来源:一、以邑名为姓氏。炎帝神农氏第56代孙姜吕尚字子牙,佐周灭纣,出将入相,十传至申伯、申甫,为周宣王元舅,申伯佐周中兴有功,周王封申伯于谢城(址在河南陈留县),国人以邑为姓。郡望陈留、会稽、南阳、汝南等。弟申甫仍姓姜(据《姓谱》、《石塘谢氏族谱》)。二、以国名为姓氏,源于任姓。“出自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谢以失国,子孙散亡,以国为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三、系改姓。唐时谢偃之祖孝政,本姓直勒氏,改姓谢(据《旧唐书·文苑传》)。

谢氏入闽

谢氏入闽最早者,据《闽书》、《八闽通志》、《福建通志》等记载,西晋永兴二年(305年)、东晋太宁间(323~326年)、东晋隆安二年(398年)、南朝宋泰始五年(469年)、齐永泰元年(489年)、梁天监九年(510年),谢永、谢栌、谢景兴、谢扬、谢景、谢茂先后出任晋安郡太守。而谢微(齐隆昌间)、谢融(齐末)任晋安郡内史。谢嘏字含茂(梁太清间)、谢竭(梁末)任建安郡太守。古田石床《谢族家谱》称:“谢成仕唐,为国匡霸侯,于武德二年(619年)为唐平南守,居三山福城,不恭北土,竟为南枝。”建宁客坊水尾村《谢氏族谱》载:“唐圣历戊戌(698年),官居散骑常侍、初任韶州长史、改任虔州节度使的谢令淮为避李奇乱而携子德额及家眷120人,从江西雩州县(今兴国)迁广昌,四传至谢善宰,任唐金紫光禄大夫,于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再避乱携家众入闽,定居绥西(今建宁)西里元彭田社,又曰龙津坊开基。”后裔分布建宁、宁化,复迁江西广昌、广东梅县、浙江等地,是闽西一大派系。据霞浦积谷溪、宁德莒州等地《谢氏族谱》载:“谢文仕号闽峰,原河南光州固始人,仕唐,大中宣宗朝甲戌八年(854年)特授光禄大夫,受兵部尚书职,至大中已卯十三年(859年)辞职归田,由淮入闽,先驻福州,后寻至福宁青山下埔樟沃开基。”后裔分布在霞浦、宁德等地,是闽东一大派系。《闽书》载唐名宦“谢望,建宁人,为黄连镇将,屯兵将屯寨。子彦斌,黑面长须,御寇有功。人以铁龙目之,累官至招讨使。”后裔分布在闽西北。现代《龙岩地区志》143页载:“唐开元汀州建置前迁入两姓:谢、钟。”据《阳夏家谱的记载及分支》曰“东山会稽派四十传至谢新(朴六),原籍宁化县石壁里,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其先祖因避乱迁江西雩都县羊里都创居。新出任元梅州县令,徙家于此,元至元三年(1266年)去世,享年86岁,生三子,后裔分布广东梅州、江西一带,有移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地。”“谢安后人有一支在邵武做官定居,后代迁宁化、连城、建阳,至明朝间名流辈出。”《南安东门谢氏族谱》称:“谢瑫,字国珍,唐僖宗文德六年进士,福建御史大夫,避乱于闽之泉州。”此支主要分布闽南及东南亚、台港。《惠安上嵛谢氏族谱》称:“兄弟四人因避乱于唐僖宗乾符六年(870年)入闽,一居福州闽县,一居晋江,一居惠安(二十二都民安里科龙西),一居永春坂头。”据松溪县花桥车上《谢氏族谱》记载:“汉夷吾三十三世孙谢肇字景初,唐末任福州太守,子孙遂居福建,其曾孙谢贞吉迁邵武乌州。“《仙游麦斜谢氏族谱》云:“唐僖宗左散骑大夫致中之季子英,后梁时仕古闽参军、节度使。”此支后代分布仙游、莆田、永泰等地。将乐圭洋谱云:“荫隆公于后晋开运甲辰(944年),自豫章临川迁建昌军城,续以荒年,移居邵武水东坑。”这支后代分布闽北邵武、将乐、沙县、明溪、永安一带。《报德堂谱》称:“澄源,原名四十五郎,自光州固始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溪。”此支分布龙岩、连城、上杭、漳州、泉州及粤东等地。宋季谢均兰于淳熙年间由固始迁永定山前(山前族谱)。谢琚知邵武府事,遂入闽。季子九嶷从邵武黄基堡迁宁化县石壁千家围居住。至宋末,又胥宇于永定太平里高陂塘(高陂塘谱)。谢星,字林寿,南宗理宗进士,官殿中侍御史,因忤权贵被贬玉融州(今福清),致仕后隐居平潭君山岚下村。此支后称“东岚谢”,分布长乐、闽侯、福清、漳泉等地(长乐江田谱)。谢受甫,字玉贤,宋末由江西洪都迁顺昌水南(水南谱)。

谢氏入同最早者是谢翛,居于文圃山(今属厦门市海沧管理区),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

谢氏各种称谓

谢氏自西周汉魏、乃至晋、唐、宋、明诸朝,多出名宦文人,所以世家有乌衣衍派、宝树传芳,东山再起、江左家声各种称谓。

乌衣衍派:东晋时谢安世家与王导世家居南京者,身着黑色官服出入宅巷,故称:“乌衣巷”,址在今南京市中华门外秦淮河南岸。东晋谢安进中书监,绿尚书事,383年,前秦苻坚师次淝水,京师震恐,安为征讨大都督。侄谢石以将军假节征讨大都督,侄谢玄以前锋都督,率精锐八万,大破坚众百万于淝水。王导,东晋元帝时为丞相,朝野号曰仲父,受遗诏辅明帝、成帝,历事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谢、王两族为晋、南朝士族世家之代表。

宝树传芳:古代官服色彩斑斓,朝官在休息时脱挂于阶庭树上,谢氏为晋南朝士族世家,唯谢氏能以官服挂满树冠,如同宝树。初唐王勃《滕王阁序》“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一句,即描述谢氏当时之显赫。“宝树传芳”形成谢氏专用作传人之故典。

东山再起:《晋书谢安传》记载谢安曾辞官隐居东山,后又出任宰相,时人谓:“东山再起”

江左家声:申伯传至三十七世谢裒,字幼孺,晋太常卿,吏部尚书,由会稽迁江左,长子谢奕为晋司马,次子谢安为晋太傅,三子谢万为晋散骑常侍,孙谢石、谢玄为晋都督,于淝水破苻坚。

族徽、族歌

闽粤浙赣谢氏有一特别的地方,即有族徽、族歌。族徽为一盾牌,上面画一株金光闪闪的宝树,旁边写繁体篆书“宝树”两字。族徽多在谢氏宗亲活动时使用,别在胸前,以示“谢氏传人”身份。

族歌系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谢冰莹)填词,作曲家张锦鸿谱曲。族歌全称为“谢氏祖宗纪念歌”,歌词全文如下:于穆我申伯(注:谢氏始祖申伯,封于谢城),钖(注:赐给)姓宅南国,是宗周屏翰,是文武典则。缅怀文靖公(注:谢安,卒溢文靖),雍容辅晋室,霖雨慰苍生,谈笑销锋镝。社稷赖以安,疆土赖以辟,日维我祖考,实华夏柱石。钟鼓声皇皇,子孙跻跄跄,春秋享宗庙,继志日辉煌。/维我献武公(注:谢玄,卒谥献武),淝水破符秦,风鹤助声威,草木皆甲兵。更忆康乐公(注:谢灵运,谢玄孙,文章之美,江左第一),诗词振古今,怀抱既昭旷,披云对天宇。羯末与对胡,经文复纬武,玉树满阶庭,光扬我族谱,钟鼓声皇皇,子孙跻跄跄,春秋享宗庙,继志日辉煌。

银同谢氏

宋南渡后,谢安世家后代裔孙十一承事讳悌,善相地,务农起家,卜居归得里埔边山(今莲花镇花厝村一带),号云溪逸人,为银同谢氏一世。二世十九承事讳仲。三世绍光,绍光的长子寿,无子,以弟谢柬的次子时庸为继,时庸又无子,以图南之孙应申继之,为石庭谢氏。绍光的次子图南,才兼文武,举嘉熙间,累官琼州安抚使,封开国男,食邑同安,迁居同城小西门内并扩建朝元观,为窗湖谢氏。绍光的三子崇佛教,披缁沙门,为中夆寺住持,其业捨入朝元观。绍光的四子柬,生时和、时庸,时庸出继长兄寿,为太守坊谢氏。

银同谢氏昭穆:玉树滋培文武经,东山再起国家兴,庆丰灯鉴芝兰史,功德匾荣乌衣厅。辈份周而复始,充满着自豪感。

明末清初,海沧石塘谢氏十世有人移居同邑城内东门兜,十八世庭月、庭辉一派俱出居同城小西门杨坂社。

宋代小西门称庆丰门,谢氏有一支分衍灌口内林(今属杏林区),再分衍莲花镇蔗内村珩尾自然村;另立堂号庆丰。昭穆:七拱朝国,越到桃谋。

新圩镇桂林村七里自然村谢氏昭穆不详。

大嶝谢氏

早在五代,大嶝岛红僻村已有谢氏居住。卓武公随王审知入闽,守备泉州同邑(见本书《卓姓》),长子尚舍讳侃,入大嶝屿;赘红僻村谢均直家,即今蟳窟(古名龙窟)谢氏一世祖。尚舍生子有四,长曰茂昌,次曰茂荣,三曰茂洁,四曰明水。据蟳窟《谢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八年(1375年)为防倭计,嶝民俱内迁。成化八年间(1472年)有安溪县乡宦李潜要请产,大嶝本县县丞秘访,有原迁人民否?时有张仕亮者即申上司达部议,旨批原迁人民准复故乡,非是族也,不许请产。于是文怀、文虎等复业大嶝,卓氏之改谢由于请产复业故也。大嶝谢氏郡望陈留,堂号宝树,昭穆:弘从元一卓,腾乃宏公正,大嶝承祖业,宗泽世绵长,玉树芝兰茂,高攀桂子香。现行至绵字辈。

石塘谢氏

宋时避金,申伯传世76代孙四十五郎讳澄源,自光州固始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溪。澄源之曾孙伯宜,字希圣,卜居龙溪九都(海澄),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进士,知长兴县,拓辟水利,蝗不入境,官至承议郎,秩满乞归,筑海成田,疏九龙江之水以灌溉之,邑人“建祠”塑像以祀之。伯宜之六世孙铭欣,号东山,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开基海沧石塘村。昭穆:东山称重望,世泽千年渺,崇阶一品荣,丕承惟祖烈,致格在宗祊,百代源流远,芝兰次第生。石塘谢氏族谱记载在清代移民台湾已达百人。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点赞(1)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古同安四大望族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是记叙唐代同安(当时为大同场)陈、薛、黄、石四大望族迁徙繁衍历程的俚语。张翥(宋)“嘉禾风物咏”有“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家园”之句,《同安县志》也有“南陈北薛”的记载,说明此称由来已久。

从《佛岭叶氏族谱》看同安先民渡台

同安占地缘及行政之先,明后期即有先民移居澎湖,据林嘉书《明清时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一文统计,明万历至永历间即有13姓41宗支入垦澎湖,后再东入台湾,其中无同安叶姓。

闽台陈姓考

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两岸陈姓颇有渊源,同祖同根。现就其中两支——阳翟陈、陈井陈的来历做一考证。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