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徐姓探源
李根 蒋文转
同安徐姓主要分布在新民镇乌涂村,西柯镇洪塘头村的东亭自然村,新店镇西边村,据1987年的人口普查,共有3450人,居全县姓氏排列第二十九位。
同安徐姓历史人物有明万历年已未武进士徐谟,任守备,明永乐十五年举人徐荣,崇祯庚午武举人徐大行,任千户,清乾隆丁酉武举人徐元龙。
得姓之源
徐姓的始祖,应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伯益。伯益系颛顼之后,皋陶之子,东夷首领,与夏禹一样都是虞舜座前的大臣,曾以调训鸟兽而被赐姓赢。夏禹在位时,伯益又佐禹治水有功,禹要把位子禅让给伯益,伯益坚决不肯接受,跑到箕山上躲起来,禹就把徐这个地方封给了伯益的儿子若木。这就是《二十五史·新唐书》第341页所记述的“徐氏出自赢姓,皋陶生伯益,伯益生若木,夏后氏封之于徐,其地下邳僮县是也。”《姓纂》、《路史》也先后分别载有“颛顼之后,赢姓,伯益之子,夏时受封于徐”,“伯益佐禹有功,封其子若木於徐”。
伯益的子孙在徐国生息繁衍,经过了相当漫长的发展,到了周朝初年,因为其国君“僭称为王”,被周穆王派邻近的楚国去讨灭,但徐国并没有立刻亡国,只是被降封为子爵诸侯而已,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至偃王三十二世为周所灭,复封其子宗为徐子宗。”由此可见,从若木受封于徐到徐偃王为周所灭,整整经历了三十二世。徐子宗又传十一世至徐章禹,这时已是春秋末期。徐国和其他许多弱小国家一样,逃脱不了被强国吞并的命运,为吴国所灭。因此,其子孙就以国为氏,四散开来,东奔西走,南迁北移,在全国各地繁衍,望出高平、东海、东莞、琅琊、濮阳。
乌涂徐姓
同安徐姓以新民镇乌涂村为最多,他们原有族谱一部,因被角美镇(今属龙海市)一族亲借阅而丢失。为此,笔者只能依据所能查阅到的点滴资料,以及与徐姓老人座谈的记录,整理如下。
根据乌涂村老人代代口碑相传的说法,始祖妣蔡氏生有二子,长子友文,次子友武,出于某种原因,蔡氏带着次子友武于元末明初从角美镇迁到乌涂村定居,以养鸭为生,与陈、叶、董、李等姓为邻。友武娶妻陈氏,生四子,长子苗治,次子、三子名讳失传,四子端德,分四房。后因盗贼四起,地方不靖,乃购地50多亩,构筑土城一座(即今城仔内),开有南北两门,有城墙、壕沟、城楼,城内中央建一祖祠,匾额上书有徐氏家庙,祠堂楹联是:分支自南洲而下源远流正长,发脉自西岳而来地灵人必杰。由于徐姓子孙辛勤劳作,发展很快,陈、叶、董、李等姓也就陆续外迁,乌涂村也就成为徐姓占绝大多数的乌涂村了。
乌涂村徐姓的郡望东海,也称唐南,相传至清朝末年南安族人徐逢春携带族谱,以族谱中有“徐公系东海而分南洲”一句,征得各房同意,改唐南为南洲。徐姓昭穆有30字,推测应从二世苗治兄弟4人一辈算起,即:苗德满(元)乾弘,定(廷)本晋(臧)汉光,旭日升东海,瑞云腾南方,八龙跨巡相(狩),五凤保(望)朝宗。(括号内的字是前一字的另一种说法)。目前乌涂村已传到八字辈,凡二十二世。
据《福建省同安县乌涂社暨金门县徐氏家族谱略志·第三版》记载,从乌涂村外迁的有:长房三世祖太祥移居金门县东坑上堡、下堡,现已衍成大族:旅居缅甸的有徐海果、徐海江、徐瑞标:旅居马来西亚的有徐海麟、徐海担、徐海水、徐瑞铜:旅居新加坡的有徐东锭、徐朝福、徐海却、徐石头、徐瑞蛟、徐瑞恰等人。尚有不少族人先后在台湾省台北、高雄、桃园、坂桥等地定居。
从目前所能获得的资料看,金门东坑徐姓也无原始族谱,从徐温当过唐南太守,随王潮入闽定居莆田一事去进一步查考,或许希望更大。
其他徐姓
西柯镇洪塘头村的东亭自然村徐姓,其郡望、昭穆与乌涂村相同。
新店镇西边村徐姓的郡望东海,昭穆也只记得最后10字:礼义敦大训,诗书振家声。
同安徐姓还散居在大同镇的街道,新店镇的桂园、刘五店、东村、下许,风南农场的路村等地。
值得一提的一事是在安溪县蓝田徐姓出示的族谱中,有八世明生子二,长克贞、次克禄,克贞条下有“移居银同”4字。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