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沈姓渊源

沈姓族谱编写组  蒋文转


沈氏有两个来源,系以国、以封邑为姓。其一,源于姬姓。周文王子聃季,食采于沈,即汝南平舆沈亭,以国为氏。(《姓谱》)古沈国在今河南汝南东南。其二,以封地为姓氏,源于芈姓。“楚有沈邑,楚庄王之子公子贞封于沈,故为沈氏。”(《通志》)楚沈城在今河南沈丘县东南。

五代闽国沈姓因避讳,“沈”与“审”(王审知)同音,曾改沈为尤。

沈姓郡望吴兴

据1987年人口普查,同安沈姓人口3661人,居全县姓氏第二十七位。

同安沈姓在明洪武五年有举人沈章,官至刑部主事。

沈姓入闽

沈君荣,号元翰,官兵部林内郎,于唐末天祐年间(905年至907年)率子勇(官辅国大将军,后封武德侯),入闽居泉州府同安县马巷金井乡(今马巷镇沈井村)。君荣墓葬在马巷军岭卧牛山穴。二世沈勇率第三子佛沛入漳州府诏安县。

草埔宫沈姓

沈井村沈姓的住宅因战乱被烧毁,而迁居草埔宫村。三世长房佛悌,分居陈芦(今马巷镇小崎村)。二房佛治,分居官林边(今新民镇竹仔林村),后裔徙居安溪县桂湖、福州泥窑。四世长房钟云,分居新圩镇松兜村、桂林村。二房钟电,分居大同镇草仔市村(今无沈姓),其后裔分居南安和泉州。三房钟灵,分居马巷镇芸头村、长生洋村。四房钟霹,分居大同镇岳口村。五世长房(又称日房)钟霞,分居新圩镇园下村。

五世二房(又称月房)钟震,分居马巷镇芸头村。六世绍荣,分居新圩镇后寮村。六世二房绍芳,分居新圩镇前边村。莲花镇澳溪将军洋也有沈姓居住。

新圩镇后溪村沈姓是从诏安分居的。

沈姓昭穆,明朝编:绍世贤良怀,德君元永建,邦光敦诗说,礼克振家声。清朝续编: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位窃和羹重,恩叨醉酒深,再歌春兴曲,情竭为智音

沈姓族谱记载,从诏安、南安、安溪徙居台湾屏东、台南、嘉义、云林、苗粟、新竹、台北、宜兰等8个县27个乡镇,人口6万多人。1993年台湾沈姓宗亲带回族谱到新圩镇草埔宫寻祖。

沈姓旅居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闽、粤、浙、桂、苏、皖的华侨在新加坡成立沈氏公会。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古同安四大望族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是记叙唐代同安(当时为大同场)陈、薛、黄、石四大望族迁徙繁衍历程的俚语。张翥(宋)“嘉禾风物咏”有“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家园”之句,《同安县志》也有“南陈北薛”的记载,说明此称由来已久。

从《佛岭叶氏族谱》看同安先民渡台

同安占地缘及行政之先,明后期即有先民移居澎湖,据林嘉书《明清时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一文统计,明万历至永历间即有13姓41宗支入垦澎湖,后再东入台湾,其中无同安叶姓。

闽台陈姓考

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两岸陈姓颇有渊源,同祖同根。现就其中两支——阳翟陈、陈井陈的来历做一考证。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