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刘氏各宗支渊源

洪树勋   刘嘉禄


得姓之源

刘氏得姓之源有三:1、源出于祁。相传帝尧姓伊祁,他的子孙有一支封于刘国(今河北唐县),后代以国为姓。2源出于杜。春秋时杜伯的儿子隰在鲁国任士师,其孙士会以“士”为氏。后士会留居秦国,便以“留”为姓,“留”和“刘”谐音,部份后裔改姓刘。3、源出于姬。春秋时,周匡王封儿子王李于刘邑(今河南偃师县南),号刘康公,后人以刘为氏。

自汉代以来,刘氏是中国四大姓之一,分成三大派系:1、汉武帝刘彻派下称“藜阁派”:2、中山靖王刘胜派下称“彭城派”:3、长沙王刘发派下称“沛丰派”。刘姓郡望有“彭城”“奎山”、“玉山”、“样芝”、“桥东”。

刘氏入闽

1、中山靖王刘胜后裔刘存偕侄刘昌(字贻孙,官司马参军)于唐中和五年(885年)佐王潮率52姓从河南光州入闽,居福州凤岗一带;刘昌之曾孙刘晖分支长乐等。

2、刘存之兄刘楚,字显斋,于唐天祐四年(907年)率三子入闽,居建阳麻沙。

3、刘邦之长子刘肥(封齐王)之后裔刘赐(字万寿)于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由江西铅山县迁福建延平府,后分衍侯官、尤溪、沙县等县,部分徙居闽南。

刘显斋,讳楚,原居金陵,因黄巢之乱,徙京兆。907年朱温废唐建梁朝,刘楚不受梁命,改名晦斋,率三子入闽。长子刘翱,后唐清泰元年(934年)官建州,卜居建阳麻沙,分西族:次子刘翔,字图南,入闽先居宁化石壁洞,后迁崇安五夫里屏潭溪,分东族:三子刘豳,卜居建阳马铺一带,其孙刘子羽,历官徽猷阁待制、少傅,知泉州。七传至刘极,字仲武,号健夫,宋太平路招讨使。刘极生十子、第九子刘锜(1095一1162),字信叔,号重珍,南宋抗金名将,绍兴十年任东京副留守,在顺昌(今安徽阜阳市)大败金兀术,累加太尉,金主亮调军60万南来,锜为江淮浙西制置使,节制诸路军马。锜后病求解兵柄,召还,提举万寿观,卒谥武穆。刘锜之季子刘明(南宋特奏名进士)灰心于奸党专权,抚榇南行,把刘锜卜葬于安溪县长泰里黄潭村院后山之原,人称“吴王墓”。闽南一带刘氏尊刘锜为一世祖(编者按;《宋史》刘锜传记载刘锜“字信叔,德顺(今在甘肃)军人,泸川军节度使,仲武第九子也”。陈支平教授在《福建族谱》一文中对刘锜为闽南刘氏一世祖之说持有异议)。

刘明之子刘逊,号寓泉,娶晋江长箕杨氏女,因喜其风土淳厚,山川明秀遂卜居晋江长箕大堡。五世至刘西桥(刘大聚),出生时,地长灵芝草,故改长箕为“祥芝”。祥芝大堡刘氏兴旺发达,而成巨族,分二十四派系,播衍福州、漳州、泉州各县和台湾及南洋群岛。创分堂号芝山。刘锜的六世孙刘君辅为台州簿令,迁安溪;八世孙刘元举、刘南郭迁同安。

刘氏在闽世代簪缨,名臣贤士辈出,曾有“五忠八贤”之分堂号创立。仅同安县,刘氏就有进士12名(宋3,明5,清3,明武进士1),举人37名(明12,清15,明武举人1,清武举人9)。

同安刘氏宗支派系:

1、祥芝支派

①刘元举于元时从晋江祥芝大堡迁同安,先寓居古庄村,后卜居汀溪隘头村圭母岫社,其后裔刘兴邦,字荔山,清道光年间武举,以战功擢温州总兵。后代宗亲于后山建“圭武寺”以纪念之,后村名讹为“鸡母岫”。兴邦当官后迁居在坊里祥露,建造“白花窗”故居大盾四落,现尚存,其后裔分迁西溪、西安等街。圭母岫社又衍坤泽洋、隘头、杜生林、大岭溪、洪坑及马巷镇后边社。后边原住李、郑、刘三姓,后刘氏由族长刘尽率族移居马巷街刘厝甲(今下苏巷),郑氏由族长郑达率族迁马巷街五甲尾,郑坂村。刘氏分堂号祥芝。另立昭穆如下:卿士侯伯、济世其嘉,微声蕴若,祖德传芳。现已用至德字辈。

马巷街五甲尾另有二支刘氏:其一是刘金乌,他于五十多年前由晋江青阳陈厝社来马巷打工,现繁衍六十多人口。其二是民国初从惠安来马巷行医的刘鸿勋医师。

②祥芝大堡刘佛与于洪武二年因盐场官事避难迁金门县奎髻山,后裔于明时从金门分迁洪塘镇郭山刘厝社,后又迁新圩镇村尾村内社(古称误田园)。明永乐年间刘谩由村尾内社卜居新店镇宋厝社附近的刘厝溪社(现己废村)。刘氏分三房,长房后裔刘宁迁刘五店,时该村已是同安新兴的滨海渔村和渡口,刘宁在此开五间商店,为此村名衍为刘五店。后裔再分衍禾山郊区。刘五店另一支是清末管理船舶官员刘大可的后裔。二房移新店镇宋厝社,三房刘才迁宋洋社。他们以奎山为分堂号,亦称芝山。并沿用祥芝大堡的昭穆,从十七世编起:大光汉胤,克绍尧宗,维贤与德,永世其昌,庭敦诗礼,国有孝忠,交修绵远,百禄攸从。现已传至德字辈。

③安溪刘记五子刘子惠于元时从安溪卢田镇洪都迁同安积善里十七都后埔村(现龙海市角尾镇)。明正德年间刘铁山,讳恭,字大受,从后埔携眷定居在坊里东桥五甲村,其子刘存德,为嘉靖十七年进士,官浙江道御史。刘存德在东桥建府第曰“结甃堂(已拆),子梦松、梦潮皆进士,弟存业贡生。分堂号沂东。其五房迁县口。昭穆只记得五字:佳光天地春。

据县志记载:明嘉靖戊午解元、壬辰进士、提学刘汝楠兄弟,其父刘祚,因避倭患从感化里迁在坊里县前。刘汝楠在西门内建“白眉真隐”府第。汝楠子遂贤(江西德兴主簿)、‘遂良皆嘉靖朝贡生。其后裔后迁仁德里十一都坂桥的黄地社。又有金门刘澳社人、明万历三十八年进土、陕西布政司参议刘行义,出仕后迁入在坊里,其后裔举族迁仁德里十三都白石社,以上刘姓均属晋江“祥芝”衍派。

二、玉山支派

刘邦长子齐王刘肥,传至四十五世有刘巨容,唐宣宗时进武举,授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生三子,长子刘汾,唐懿宗咸通辛卯科进士,授兵部员外郎。刘汾生十四子,其六子刘汉瑞于五代后唐迁江西广信府铅山县。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其裔刘赐,字万寿,徙居延平府(古剑浦县),为第三支入闽的刘氏始祖。

刘汉瑞之裔刘璠(字仲璵、号璞庵),江西广信府玉山县芙蓉渡墘人,进士出身。元至正庚子(1360年)授同安县尹,因家银城,筑舍于城西(即今社坛)。刘璠生二子,长刘庸,字原中。次刘庆,字原善,洪武十九年知修仁县。刘庸衍社坛、西池。刘庆衍康浔村,后迁同安长兴里竹坝刘厝社(现属竹坝华侨农场),创分堂号玉山。清乾隆戊午科举人刘先登(十三世),字二山,号静轩,就是这支派的后裔。刘先登授直隸定兴县知,其社坛故居至今保存完好。现社坛、西池、康浔、田中央、下庄等社都有刘庆“玉山”派后裔。

玉山刘氏昭穆:仲厚道世伯,乔子君尧肇,汝懋修德宣,勤基永孝友,志广经伦敦,本为美成材,显文光照统,绪垂裕宗昆。

据1987年人口普查,同安刘氏计有4104人,居全县姓氏人口数排列第二十五位。奎山刘氏主要分布在新圩镇村尾与新圩村,新店镇刘五店、祥吴宋厝、东界宋厝洋。玉山刘氏分布于洪塘镇康浔村、石浔村,竹坝农场刘厝村、下庄村及场部,大同镇东山村社坛、双圳头、朝元田中央、城西及西池。祥芝刘姓分布于西柯镇瑶头(由汀溪坤泽洋分衍),汀溪镇隘头村、坤泽洋(旧名关帝洋)、圭母岫、杜生林、大岭溪、洪坑、下土楼及五峰村茂林、造水村一甲等。沂东刘氏分布于大同镇碧岳五甲。其他刘氏分布于大同镇、马巷镇各街、村,五显镇邱厝、新民镇后溪村、蔡宅后英村。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古同安四大望族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是记叙唐代同安(当时为大同场)陈、薛、黄、石四大望族迁徙繁衍历程的俚语。张翥(宋)“嘉禾风物咏”有“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家园”之句,《同安县志》也有“南陈北薛”的记载,说明此称由来已久。

从《佛岭叶氏族谱》看同安先民渡台

同安占地缘及行政之先,明后期即有先民移居澎湖,据林嘉书《明清时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一文统计,明万历至永历间即有13姓41宗支入垦澎湖,后再东入台湾,其中无同安叶姓。

闽台陈姓考

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两岸陈姓颇有渊源,同祖同根。现就其中两支——阳翟陈、陈井陈的来历做一考证。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