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曾氏渊源
曾水明 洪树勋
曾氏源于姒姓,夏王少康封少子曲烈于(今山东苍山县西北),鄫于公元前567年被莒所灭,鄫太子巫逃出仕鲁,去邑为曾氏,以鲁国、庐陵为郡望。
曾氏入闽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团练副使曾延世率眷由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潮兄弟入闽,卜居晋江龙头山(亦称升文山,简称龙山),被尊为入闽龙山曾氏一世祖。长子曾教,官右卫将军:次子曾运,赠太师魏国公,枢密院使。播衍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德化及东南亚、台湾等地,后裔均以龙山为分堂号。
北宋时,泉州府曾氏衣冠鼎盛,大显于宋室。民间有“曾半朝”之誉,又有“一门三辅相,四代五钧枢”之赞。四世曾公亮累官端明殿学士,熙宁中以太保致仕。其从孙曾从龙庆元五年进士第一,累官给事中兼直学士,知枢密院事。从龙之弟曾用虎,历官兴化军、江西提刑,后帅广西。公亮子曾孝宽,端明殿学士、吏部尚书。季子曾孝纯,太常丞。从子曾孝广,历水部员外郎、户部尚书。从子曾孝蕴,历天章阁待制,知歙州、龙图阁学士。曾孝序,累官环庆路经略安抚使、龙图阁直学士。公亮裔孙曾慥初为尚书郎、直宝文阁奉祠。还有曾植授司农寺丞,知南剑州。曾会端拱二年进士第二名,授光禄丞,出为两浙转运使,官至集贤殿修撰,知明州。龙山祖祠有对楹联:“琼林宴罢花半壁,御苑归来笏满床”,正反映了这个史实。
曾公亮逝世后,赐葬河南新郑县,曾氏部分子孙由龙山到新郑守坟定居。后因金兵陷开封府,曾氏又迁江苏省常熟县避难。南宋末赵是于景炎元年(1276年)即位于福州,十四世曾光绰由常熟携眷入闽佐扶宋帝,故有从常熟入闽之说。
同安“龙山”曾氏
长房五世曾万隆北宋年间率部分族众迁徙同安。据传,现在马巷地区不少以曾姓冠村名的村庄原住曾姓,后因倭患或与同村他姓不协及其它原因而外迁。十五世曾肃、曾伟兄弟徙居从顺里西浦村(现属西柯镇)。十九世曾源于明代中叶徙居感化里大路尾(现莲花镇云埔村),但该村林卿社则是从南安县白石社守护曾从龙陵墓的后裔迁徙而来的。明末,晋江县登流里三十五都(现称下辇,属晋江池店)三兄弟来同安落户,分别居住大嶝东埕村麦埕,小嶝村(现无曾姓),内厝镇官路村马池内。晋江内坑村曾袭的裔孙也于明末徙居马巷镇舫阳村古垵,后又衍马巷军岭场。泉州市鳌峰乡曾景(山/對,合体字)于清初来马巷经商,后住五甲尾,分三柱。
二房曾贵明于明嘉靖年间,自海澄县溪北避难于银同凤山之麓,卜居大同镇碧岳村岳口。清末上海大富商曾铸,字少卿,解放前同安县国民党党部书记曾文墨,同安十大商行之一的泰源、盈源染房老板曾晖春,都是这一支派的后裔。二房曾英(十三世),字民豪,南宋末从丞相陈文龙守兴化,授副总管,时泉州蒲寿庚降元,曾英誓不仕元,乃隐居同安安仁里十四都,以营为居,称“曾营”(现湖里区禾山镇曾营村),为曾营始祖。二房曾光绰(十四世)于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从江苏常熟入闽,隐居于同安嘉禾里曾厝澳,钓鱼自娱,命村名为“曾厝安(垵)”,别称“禾浦”。
同安曾姓均以龙山为分堂号,昭穆自入闽三十一世起订:奎壁呈云端,人文焕国华,台衡思继武,鼎甲励成家,一贯书绅水,千秋锡福遐,贻谋资燕奕,世业仰清嘉(据《新加坡曾氏会馆会讯》)。现已行至华字辈。
岳口曾姓自立昭穆:君卿其启前,祖泽本长延,济美皆佳士,承芳允英贤(据《曾氏岳口族谱》),但他们大都仍以龙山派的昭穆为世系。
据1987年人口普查,同安曾姓人口4205人,居全县姓氏第二十三位。主要分布在大嶝镇东埕村麦埕,内厝镇官路村马池内,西柯镇瑶头村、埭头村,新民镇禾山村新桥,马巷镇舫阳村古按、军岭场、五星村及五美、友民二街道,莲花镇云埔村大路尾、車头、下溪、后幕、中盾、林卿,大同镇各街。
海外有曾邱宗亲会,据传宋时长房十世曾明(字永在)入赘海澄新安邱家,后裔从母姓姓邱,才有曾邱宗亲会组织。
同安曾氏在宋代有进士2名,清代有武进士1名,举人5名,武举人4名。宋乾道五年进土曾秘,字泰之,与朱文公友善,荐授国子监丞,知惠州、漳州,捐俸缮亭驿,设兵防守,以便行者,终朝奉大夫。清嘉庆丁丑武进士曾南英,字启俊,岳口人,任海坛副总府,工大书,善吟咏。清同治癸酉举人曾士玉,岳口人,掌教金门舫洲书院,赠修职郎。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