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颜姓探源

颜立水


同安颜姓主要分布在五显镇的后塘、后坝、垵炉、军村、下寮、大尖、鼇头、宋宅等自然村。马巷镇的塘仔头,大同镇的前宅、浮莲,西柯镇的浦头、八卦以及集美大社、后溪港头等地也有颜姓人口。据1987年人口普查,同安颜氏总人口4984人,在全县各姓氏人口数中排列第二十二位。

由同安分支外地的颜姓,国内有漳州的巩溪、风塘、长泰,广东的惠来、潮州、普宇、梅州,浙江的平阳、乐清、苍南及金门、澎湖、台湾、香港等地区。国外有东南亚各国及北美加拿大。元代广东揭阳有颜姓三兄弟,因抗暴改为“颜、连、邢”三姓避祸,所以广东、香港、越南等地有“颜连邢宗亲会”。

得姓之源

颜氏得姓来源有二:一是以祖辈名号为姓氏,源于曹姓。“额顼玄孙陆终第五子曰安,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后邾武公名夷父,字曰颜,《公羊传》谓之颜公,后遂为颜氏。”(据《陈留风俗传》)二是以采邑为姓氏,源于姬姓。“鲁伯禽支子有食采颜邑者,因以为氏。”(据《姓谱》)郡望琅琊、鲁国。

入闽定居桃源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颜氏五十五世(复圣公颜回四十五世)颜洎自江西永新迁居福建归德场(今德化县),旋徙永春达埔洋头,为入闽颜氏始祖。洎生三子,曰仁郁、仁贤、仁贵,谱牒载为一世祖。永春唐时设“桃源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为桃源县,颜氏即以桃源为堂号。

分支同安金门

一世三房仁贵生有六子,曰必敬、必大、必正、必遂、必闻、必和。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必和自永春达埔洋头迁居语江(金门)颜盾,为语江颜氏一世祖。金门自宋朝至清为同安县辖地,故现在同安颜姓仍尊必和为开基祖。颜唐又名贤聚,明末有遗臣王忠孝、沈宸荃、率朝荐等人浮海到金门依附明郑,同居住颜厝的卢若腾相过从,遂改颜厝为贤聚,寓群贤毕集之意。必和生三子,即四郎、五郎、六郎。六郎世系末详,四郎、五郎昭穆不同。四郎讳禧,其派分居金门浦头、龙溪碧溪、澎湖、台湾等地,自二世起昭穆为:禧聪丕懿德,忠孝可伯履。观兴敦政一,夏日其晋起。光宗登瑞榜,联祚(或作“助”)衍鸿基。五郎讳若佐,宋神宗时为柳州同知。该派自九世起昭穆为:君天德光,体宽肇惟,有养启卿,肇美轮芳,子耀臣光,允章永绶,俞运奕昌。笔者为浯江颜氏三十世章字辈。

五郎传至十一世德泰和同元两位堂兄弟,于明代永乐七年(1409年)自浯江内迁同安。德泰(1367-1413)居南门外前街,为现在同安区大同镇前街、岳口,五显镇军村、龍头等村颜姓始祖。同元(1379-1435)先居同安从顺里,寻随庶母林氏迁居长兴里后塘(别称“玉堂”),自号顺兴,蕃衍现在五显镇的后塘、垵炉、后坝、下寮、莲湖(废村)、白石垅(废村)等村颜姓。德泰、同元均为五郎派下,故同安颜姓共用五郎派昭穆,堂号仍用桃源。

同安颜氏在明清两代有举人13名(明1,清2,清武举人10),较有影响的先贤有:

颜应祐,浯州颜厝人,元末兵难,与母许氏失散,访求26年,终迎母归,誉为“金门孝子”,事入《三十六孝的故事》。

颜孔辅(1645-1728年),同安后塘人,举乡宾,乐善好施。清康熙年间斥巨资助修轮山文公书院及文庙、武庙、大西桥,同时董构浯江、前街、玉堂颜氏祖祠。

颜青云,同安垵炉人,清道光间投笔从戎,历任福建、海增、福宁等地总兵官,统辖台澎水陆官兵。

颜惠庆(1877-1950年),祖籍同安县嘉禾里(今厦门市),光绪三年出生于上海。1900年获美国维金尼亚大学文学士学位,返国后在上海复旦公学及圣约翰大学任教。民国前期,历任北京政府外交部次长、外交总长、内务总长、国务院总理并摄行总统职权。1932年出使莫斯科,为我国驻苏联的第一位特命全权大使。新中国成立后,出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法律委员会委员。

颜世芳(1887-1956年),同安县城内人,十八岁南渡新加坡,自创和成公司,出任华侨银行董事,又任同济医院董事主席,中华女子中学董事长,同安会馆主席。其孙允祥为伦敦帝国学院博士。

颜西岳(1905-1991年),祖籍同安后塘。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其曾祖父颜子照返回金门后浦创办“存德药铺”。颜西岳出生于金门,他于1931年到印尼、新加坡谋生,1952年回国定居厦门。历任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副市长、政协副主席、省侨联主席、省金门同胞联谊会会长、全国侨联常委、顾问等职。


参考资料:

1、金门颜西林《(浯江颜氏族志》)

2、《新加坡颜氏公会三十周年纪念特刊》》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点赞(2)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古同安四大望族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是记叙唐代同安(当时为大同场)陈、薛、黄、石四大望族迁徙繁衍历程的俚语。张翥(宋)“嘉禾风物咏”有“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家园”之句,《同安县志》也有“南陈北薛”的记载,说明此称由来已久。

从《佛岭叶氏族谱》看同安先民渡台

同安占地缘及行政之先,明后期即有先民移居澎湖,据林嘉书《明清时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一文统计,明万历至永历间即有13姓41宗支入垦澎湖,后再东入台湾,其中无同安叶姓。

闽台陈姓考

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两岸陈姓颇有渊源,同祖同根。现就其中两支——阳翟陈、陈井陈的来历做一考证。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